去南洋拍一张照片(1)

去南洋拍一张照片

这里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古城,我站在“娘惹博物馆”前,打算进去拍一张照片。

我要拍的那张照片上次来的时候就想拍了,但上次没带相机,而且也不见得被允许。这次有报馆的人同行,他们请我来演讲,马六甲之游算是他们犒赏我的奖品。有报馆的编辑前去说项,打着“台湾的大学教授要作教学用”的名义,事情很顺利的办妥了。

但报馆的朋友和博物馆的朋友其实都不知道我要把那件衣服拍下来干吗?这件衣服其实说来话长:

起先是我读白居易的诗,读到他的《香山避暑》,其中二句是:  纱巾草履竹疏衣, 晚下香山蹋翠微。

纱巾、草鞋,我懂,避暑我懂,香山、翠微也难不倒我,但这“竹疏衣”是什么呀?

香山位在洛阳,香山,是白居易避暑之处,天气的暑和政治的暑。但他为什么会穿一件“竹疏衣”呢?竹疏衣是长什么样子呀?二十世纪末西方有句好玩的文学论调,号称“作者已死”,在“作者已死”的前提下,诠释简直可以随便来,反正白居易已死,我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但是,不行,我是老中,“义理、考据、词章”的文学三大要素虽是清朝桐城派的“三主义”,但多少也是中国文人共有的主张吧?这“竹疏衣”我很可能弄不懂,但努力探究,或者也可明白,作者虽死,作品却会说话。

找到一本叫《南方草木状》的书(作者是晋代的嵇含),有这么一条数据:

箪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六、七尺,出九真(九真指越南河内以南顺化以北之地),彼人取嫩者培浸纺绩为布,谓之竹疏布。

“竹疏衣”应该就是“竹疏布”做的,竹疏布则是用产于越南的箪竹做的,箪竹的节很长,一节有一个大小孩那么高--但是,真正的竹疏衣做出来是个什么样子,我还是不知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