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大街上,颇有一些值得把玩的院子,到现在都有很多完好地保存下来,有些改成了宾馆,有的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咱们常家二少爷今天要去拜访的,可是个中精品,是北京城除紫禁城和恭王府之外,一个能放得上台面的雅致去处。
据传,这院子最早是清末某位得势的大太监所建,因为没去过南方,一直惦记着,所以把这江南的亭台楼阁香闺雅榭照搬到北京来,因此这处宅院虽称不上大,但是曲径通幽,颇为风雅。
多年之后,这宅子被某颇有来路的航空公司大佬看中,包下来一个人赏玩。某次私人聚会,我有幸进去观瞻,还在人家那黄花梨的罗汉床上抽了口水烟,一边抽一边说这丫的还真不亏待自己。
常遇夏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前几次都是探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这个小院相邻的不是被征作机关单位,就是单门独户,所以从哪里进去都比较难。最后常遇夏选了后花园边上的独院下手,先翻过那个院子,再进入这座大宅,从院子里种的高出墙头的竹子他能判断,这地方应该是个假山,平时不会有人经过,特别是仲夏的午后。
常遇夏身轻体巧,三两下悄没声地就翻进了院墙,果不其然,落脚的地方正是假山边上。转过假山,遇夏看看院子里四下没人,就沿着墙跟走到一处屋前,屋前有水,一座小拱桥架在溪上,水里的锦鲤悠然地游来游去,越发地显得此处优雅清静。
遇夏扒着窗户往里一看,连着几间房是打通的,里面除了书架条案,还沿着墙摆着一溜八宝格,凭他这些年过眼的经验,全都是难得见的好玩意儿。最让常遇夏感到震惊的是,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幅五尺的卷轴,一丛墨竹跃然纸上,看那个叶子的笔锋和竹节上透出的骨气,遇夏心想,难不成这是郑板桥的真迹?
确定四下无人,常遇夏试着推了推门,门虽关着但是没上锁,一推就开了。遇夏快速闪进门内,回身又把门关好,之后走近了看这幅画,细看落款,果不其然,是大师之作。远看了一会儿,不过瘾,遇夏又抄起书案上的一把放大镜,搬了把椅子站上去看,一边看一边心里那个高兴啊,心说师傅啊师傅,这回可算轮到我跟你吹吹牛了。
看完了,把放大镜和椅子原样放好,和原先的位置分毫不差,看看时间还早,估计这院里的人都还睡着,遇夏就走到书架边,随手翻看起来,一直翻到锦盒中的一册《拍案惊奇》,不禁拿到手细读起来。虽说很多字遇夏得靠懵,但是磕磕绊绊的也觉得这书好看,不知不觉日头偏西,遇夏这才把书原样放好,悄悄地出了房门,再顺着墙根儿溜到假山后面,翻墙走人。
接下来几天,那本没看完的书勾着遇夏,每日去那小院儿报到,直到有一天,看着看着,常遇夏竟然在人家的书斋里,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