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日本人勤奋吗 第一节

 

黏土上司”存在的理由

猫型员工有一个天敌。他们与猫型员工是两个相反的极端。也就是说,他们重视是否能“升迁”,同时认为为此而付出“忠诚”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猫型员工来说,这种上司非常令其挠头,如果经营管理者是这种人,他们简直无法忍受。但是,遗憾的是,在日本社会,这种上司还很多。

不少人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这种简单的行为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所以黏土上司应该已经消失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听身边的人说过类似的情况,而且社会上似乎也仍然存在这种情况。

《AREA》(2008年5月5日)将这种难应付的天敌称为“黏土上司”,并介绍了一下这种上司。此杂志是这样介绍他们的:

·晚上很晚才开始开会,部下必须把会议记录做得很详细,否则将通不过他的审核。

·硬是用营业经费与客户去喝酒,而且直至深夜。

·在自己方便的时候让部下陪自己去喝酒,而且一直喋喋不休地讲自己的当年勇。

人们也许会认为,这种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上司怎么还存在?这种上司应该不会轻易消失。顺便说一句,据说,将这种上司命名为“黏土上司”的,是富士通总研所的主任研究员渥美由喜。

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经营管理者级别的人一般都很注重效率,但其中的中层管理人员会变成“黏土”,妨碍新价值观的渗透。

当然,相比以前,这种上司也许减少了。但是,尚未绝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则报道中看出来。

而且,这与我在各处所闻也是一致的。

黏土上司韧性十足,确实像黏土一样存在于社会上。曾被称为“新人类”已年逾四十的一代人,似乎也开始变得像黏土一样,而且,就连年龄小一些的“泡沫经济时期参加工作”的一代人,如今也说出了毅力论……最近,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黏土上司想制订各种制度,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制度,但他们会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毅力论,这是无可救药的。在刚才的那则报道中,也有关于“易于开展工作的公司”的事例,媒体经常报道这类事例。

这种主张毅力论的上司,不仅是猫型员工的天敌,对整个公司来说,也是非常消极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企业在制度方面存在问题,如劳务管理制度等,但归根结底,这是意识形态问题。只要拼命工作是一种“美德”的基本价值观根深蒂固,这种毅力论便不会低头。

也就是“勤奋是美德”的价值观。

我并不是说勤奋不好,但我认为花过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从而牺牲个人生活并不是一件好事。有些人在工作上过度拼命,以至于在工作与生活上失去了平衡。

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日本还笼罩着一种“我们本来就很勤奋”的气氛,人们心里有着这样一种共识。人只要“比较勤奋”就足够了,但人们却觉得这样还不够。

面对这种气氛,猫型员工十分苦恼。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被责备为不道德,如“你是乐天派”或“你是B型血吧”等。而且,有些人会看着猫型员工发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真奇怪”,然后心里想着“日本人以前非常勤奋”,并若有所思地凝望未来。

但是,他们凝视远方的样子并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因此,猫型员工会装作没看见,静静离去。这样一来,公司员工之间便产生了一条鸿沟。

不过,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如果日本人能认为“我们并不是很勤奋”,大家会变得更轻松一些,难道不是吗?那样,日本人就不会为了证明自己很“勤奋”而过于拼命了吧。

如果能解除这个咒语,人们就会开始这样认为:“啊,我自己是猫型员工,但这太平常了。”

“毫无热情”的日本人

我的想法非常简单。一直以来,日本人中有勤奋的人,当然也有不那么勤奋的。说起来只要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无需特别勤奋。

如此想来,我就更不认为“勤奋”是一种美德了。

我反而认为“日本人很勤奋”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直折磨着日本人。特别是经历了昭和经济增长期的人,总是会说“以前的人很勤奋”之类的话,因此,即使是对于“家庭重于工作”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会表示怀疑:“那样好吗?”更别说是“玩乐重于工作”了,他们简直连想都不敢想。

如果问问大家的心声,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个年龄段,认为“娱乐比工作有趣”的人很多。但是,允许自己把这种观点大声说出来的人,只有那些所谓的自由人,而在公司有一定地位的人根本不会说出这类话。

不过,我认为“日本人很勤奋”这种观点,是昭和经济增长期的一种幻想。渐渐地,日本人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日本人的心境似乎真的发生了变化。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便常能注意到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数据。

其中之一是由美国一家名为韬睿(TowerPerrin)的咨询公司于2006年发布的调查数据。这家公司在全世界16个国家展开了有关“工作积极性”的调查,结果发现,日本人的工作热情处于被调查国家的最低水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