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弟之二(6)

"视勿移",今天注意这一点的人可真是太少了。我们想一下,当我们跟长辈说话的时候有没有东张西望?比如一个长辈问我:小钱,你昨天去干吗了?我左看看,右看看,说我昨天到那儿看了一场球,明天我还去听场音乐会。这个是不可以的!我们必须恭敬地看着长辈,不能眼神飘忽。但是,是不是这样就理解了《弟子规》的"视勿移"呢?是不是那么简单?不是的。

正确的做法是:视线要略低于长辈的视线,不要移动。你的视线不能比长辈的视线高,这是一套非常明确的规矩。

《弟子规》的这些规矩都是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像上面讲的这么一大段,都是根据《礼记》来的。《礼记》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礼记》里讲:"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这就是讲"问起对"。类似这样的规定,在《礼记》当中很多。

在即将结束"出则悌"部分的时候,《弟子规》对这段内容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了这部分内容要告诉孩子的道理。那么,钱文忠教授认为,《弟子规》"出则悌"的部分究竟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培养怎样的观念,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在即将结束"出则悌"部分的时候,《弟子规》补上了十二个字:"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中国古代是家族制、宗法制的社会,都是以家族为一个计算单位,不像我们今天的小家庭是以家庭为计算单位的。诸父就是伯父、叔父,有的时候还包括堂伯父、堂叔父。一般来讲,要求对伯父和叔父,也就是父亲的兄弟叫诸父,对他们要像对自己的生身父亲一样尊敬。

诸兄就是伯父、叔父的孩子,自己的堂兄叫诸兄。对他们要像对自己同胞兄长一样,这是过去传统的要求。

现代社会都是小家庭,除了双胞胎之外,基本上是三口之家。在现代家庭中,这样的观念,特别要强调。因为现在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越来越少,孩子成长环境越来越小,你让他从小学会爱的对象,应该尽可能地拓展爱心的范围,就应该从《弟子规》做起,"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如果你连对自己的伯父、叔父,对自己的堂哥、堂弟都不能有爱心,不能有非常好的一种交往的话,将来怎么可能到社会上跟别的长辈、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尊长,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呢?你怎么会跟自己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同事,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呢?还是应该从小做起,从家族范围里做起。

接下来,《弟子规》进入了另外一个新的部分:"谨",谨慎的谨。《弟子规》是怎么来讲述"谨"这个部分的?孩子应该从小养成哪些谨慎的习惯?或者养成"谨"这方面的举止?请大家听下一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