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弟之一(3)

到了晚年,李绩已经贵为宰相,有一次他的姐姐生病了,李绩以宰相之尊亲自为姐姐熬粥。当他的老姐姐看到贵为宰相的弟弟每天为自己煮粥,而且有的时候因为他胡子长,还差点把胡子给烧了,姐姐就跟他说,"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意思是家里有的是男仆女佣,你何必要这样累着自己呢?李绩回答:"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绩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意思是:不是因为家里没有人,而是因为姐姐你老了,弟弟我也老了,就算我想经常为姐姐煮碗粥,可还能煮多少次呢?这件事情本来是件小事,但是《资治通鉴》却把它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弟道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跟一个人的丰功伟绩是相提并论的,所以《资治通鉴》里边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兄弟睦,孝在中。"在当代社会,很多老人家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险,本来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了,但为什么好多老人家晚年的情况不太好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看见子女不和,兄弟之间不讲弟道,不友爱,家庭里闹矛盾,老人家觉得心不安,对自己的子孙后辈不放心。所以《弟子规》讲:"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了,就是孝了。换句话说,孝和弟,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对于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弟。

"弟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弟"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弟"呢?接下来,《弟子规》会告诉我们哪些履行"弟道"的具体要求呢?

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如果兄弟朋友之间不友爱,发生矛盾有争端,原因往往是两个:一个是钱财,一个是言语。这两个是惹事的。为了一些钱财,为了一两句话往往会导致不和。所以《弟子规》说得非常明白:"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大家都把财物看得轻一点,哪里还会有怨恨呢?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点,心里的不满也就自然而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除。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话肯定是绝对化,但是在经济日益成为大家重要关注点的今天,由于财物方面的问题引起兄弟不和的例子恐怕实在是太多了。而中国传统是非常注意兄弟之间的财物分配的,认为兄弟之间谦让是应该的,但是如何谦让得更妙,这是有讲究的。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武,父亲早亡,只剩下他们兄弟仨。许武是哥哥,对弟弟特别好,平时种地的时候,哥哥不舍得让两个弟弟干农活,因为他们岁数还小,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多少学一点种地的本事。到了晚上,哥哥许武种了一天的地已经累得不行了,但是依然坚持亲自教两个弟弟读书。如果弟弟调皮不听话,许武也舍不得责备弟弟,更不会责打弟弟,而是跑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号啕大哭,以此来感动两个年幼的弟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