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入则孝之二(4)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很多子女努力去满足父母愿望的感人故事,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呢?

再给大家讲个故事,叫怀橘遗亲。在汉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位孝子叫陆绩,字公纪。他六岁的时候,就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一看这个小孩年龄虽小,但乖巧又有才华,就很喜欢他,拿了当时非常珍贵的橘子去招待他。而陆绩却悄悄地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等到跟袁术告别的时候,他跪下来行礼,怀里的两个橘子滚了出来。袁术很奇怪:我请你吃橘子,又没有规定你吃几个,你干吗藏两个橘子呢?陆绩就跪着说:我妈妈一向很喜欢吃橘子,我想把这两个橘子带回去孝敬我的母亲。袁术深受感动,陆绩也因这件事情名声显赫,作为"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而留名青史。这个陆绩不是等闲之辈,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三国志》里面有这个人的记载,他是今天江苏苏州一带的人,大概公元187年出生,公元219年去世,活了三十出头,很年轻就去世了。东汉末年,他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官吏,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郁林太守。他这个怀橘遗亲的故事非常有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有一个人跳出来跟诸葛亮辩论,诸葛亮一看,陆绩啊?就看着他笑笑说:"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意思是:你就是那个在袁术面前往兜里藏起两个橘子的陆绩啊?由此看出,陆绩给诸葛亮的第一印象就是:你就是小时候藏橘子的那个人。

《弟子规》要求我们"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但是有时我们为了能让父母高兴,满足父母的愿望,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去做吗?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传统中实在是太多了。而有的时候,古人为了做到这一点,还会引起别人的误解。为了让尊长高兴,尽量地满足尊长喜好,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让人一时间看低了你,这个事情都是有的。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毛义捧檄慰母心。这个故事见于《二十四史》里面的《后汉书》。东汉时期,虞江人毛义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却以孝敬母亲而闻名。当时有一位南阳太守张奉,慕名到毛义家里拜访,正好碰到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因为毛义名声太高,朝廷就委任他当安阳县令,南阳太守到他家拜访的时候,这个委任状正好送到毛义家。南阳太守看到毛义欢天喜地,捧着这个诏书又跳又蹦地去跟妈妈禀告:妈妈,我当官了,妈妈,我当官了。这一下,南阳太守不就对他印象很坏吗?原来你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人啊!外面说你很清高,怎么刚收到委任状就忘乎所以,欢天喜地。所以一时间大家对毛义印象很坏,觉得他就是个伪君子,一旦当官,尾巴都露出来了。毛义没有申辩,你怎么申辩?然而几年以后,毛义的母亲去世,他马上辞官回乡,守着母亲的墓再也不出来。朝廷几次三番以更高的官位请他出山,都被毛义拒绝。这个时候,那位南阳太守和曾经误解毛义的人才明白,毛义之所以在当时欢天喜地,活蹦乱跳,向母亲报喜,就是想让妈妈知道自己的儿子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一天,有得到朝廷重用的一天,这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而已,并不是说他内心真的多想当官,如果他官迷心窍,怎么后来朝廷几次三番征召,他都不出来呢?这一下大家才知道,毛义真正是"亲所好,力为具",因为妈妈希望看到儿子有出息,所以我要努力去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