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入则孝之二(3)

当今社会,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都市,甚至是广大的农村,这种大家族的情况没有了,都是一个个小家庭,那么这种情况相对来讲就比较少。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强调隐私,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隐私。我儿子很小,但他就有隐私时间,他规定一天的某段时间父母不得进入他的房间。他称这段时间叫隐私时间。现在的孩子有时候藏一点小东西,尤其是读书以后藏一个日记本,藏两张小的游戏卡,有时候藏两封同学之间的通信、小条子,都不在《弟子规》规定的范围之内。因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咱们不用按照《弟子规》说:你不能藏,藏了以后你让我这个做爸的替你担心了,你给我交出来。这不行,这样反而会惹麻烦。所以学习《弟子规》,有的时候要考虑时代的变迁。

我们现在理解了"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的道理。那么《弟子规》接下来又提出了哪些小辈应该遵循的规矩呢?而这些规矩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和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讨厌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那么就会让尊长担忧;小辈的品德若有污点,那么就会让尊长蒙羞。

"亲所好,力为具"是指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中国传统孝道的故事,在这里我再给大家讲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证中国古代这个传统。

第一个故事叫鹿乳奉亲。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tán)子,从小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觉的动物,你打猎都很难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这样接近鹿群,偷偷地挤一些鹿的奶,拿回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打猎的人正搭着箭在那儿瞄着。正当猎手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他赶紧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知道原来他是人不是鹿,所以就没有射他。郯子就留下了一条命,而且成功地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我们讲的"亲所好,力为具"吗?

还有一个是在《佛说睒(shǎn)子经》里边记载的故事。古印度有个国家,叫迦夷国,迦夷国里面有一个人叫睒子,这个睒子随着双目失明的父母一起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生活当然非常困苦,但是睒子对父母非常孝顺,他平时和林子里的鹿混得很熟,因为大家都在森林里,经常一起生活。有一天,这个睒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披着鹿皮去为自己的父母打水。哪知道,正好碰上国王来打猎,误以为他是一只鹿,就射了一箭,把睒子给射中了。而糟糕的是,这支箭是毒箭。临终前,这个印度孝子就把自己父母双目失明、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告诉了国王,请国王开恩,能够照料自己的父母。最终,这件事感动了天神,天神赏赐给了仙药,不仅使这位印度的孝子睒子死而复活,而且使他双目失明的父母重见光明。后来,这个故事就随着佛教的传播传遍了中国。大家如果到敦煌莫高窟去旅游,就会看到敦煌壁画里面有睒子的故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