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了秦昭王的魔掌来到赵国的孟尝君,心情一下晴朗起来。追忆在秦国噩梦一样的经历,孟尝君想起了苏代当初讲的故事,来到秦国以后孟尝君的人生如此险恶,生死关头有高人挺身而出这一关就过去了,要是没有高人挺身而出,这辈子也许就过去了。老大的人生就是这样激情澎湃、险象环生,所以说老大是天生的,因为一般人根本受不了这份刺激。
一路逃命的孟尝君和他带领的食客们此时又累又饿,于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另一位以管饭著称的老大——平原君赵胜。在此之前两位老大虽然早就互相仰慕,但是从未见过面,现在排名第一的管饭老大落难投奔排名第二的管饭老大,这在战国时期的管饭历史上称得上是一件一等一的盛事。于是平原君做东请孟尝君吃饭,宾主甚欢,要不是后来发生的一件偶然暴力事件,这次平原君和孟尝君的聚会将成为齐赵两国友好往来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当时平原君请客吃饭的地方并不是赵国的首都邯郸,而是一个没有具体说明的县城,这有可能是平原君的封地,也有可能是孟尝君回到齐国的必经之路上的一个普通县城。
那天两位老大相会,双方都非常兴奋,菜吃得不多,酒喝得不少。所以当宴会结束、孟尝君走出门来的时候,酒精正在孟尝君的脑子里发生着作用。迷迷糊糊的孟尝君突然发现县城的大街上挤满了人,人们看着孟尝君一行人指指点点,脸上露出了在动物园观赏珍禽异兽的表情。如果今天人们用这种眼神看人而不是看动物,那被看的人很有可能低头检查裤子的拉链是否拉好。在两千多年前那个娱乐业非常落后的时代,名满天下的孟尝君出现在赵国的一个县城里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轰动的娱乐事件,不亚于今天天王级明星来到内地城市开演唱会。于是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扶老携幼来围观孟尝君。
孟尝君对于这种围观很不适应,当老大又不是当明星,没有义务接受群众的围观,更何况这些围观的群众显然不是孟尝君的粉丝,准确地说他们对孟尝君只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在他们眼里孟尝君只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新鲜事物。但是现在毕竟是在赵国的地盘上,孟尝君虽然不喜欢,也只能忍耐,于是他带领手下食客上了马车。由于围观的群众实在太多,孟尝君的车队走得很慢,走了很久也没有走出那条县城的大街。后来孟尝君酒精上头,觉得非常燥热,就推开了车窗,这时一位围观群众对孟尝君的评论不失时机地闯进了孟尝君的耳朵:“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原来以为孟尝君是多么高大威猛,现在看,不过是个小男人罢了)。”从这位围观群众的话里我们可以想象孟尝君其实是一个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的瘦小男人,这样的男人如果换上普通的衣服行走在赵国县城的大街上跟县城里的贩夫走卒毫无区别。本来这位老乡的话只是一种充满娱乐精神的调侃,跟今天的网民调侃明星和名人们的发型和衣着一样,纯属自娱自乐的行为。但是非常不幸,他这句刻薄的调侃被自尊心和报复心超强的孟尝君听到了。中国男人发愤图强说狠话的时候总是爱说大丈夫应该如何如何,现在名满天下的孟尝君居然被赵国老乡称为“渺小丈夫”,这句话极大地刺激了自幼受尽屈辱并立志做伟人的孟尝君。失去理智的孟尝君一声大吼,拔刀跳下了马车,他身后酒气醺醺的食客们手中钢刀寒光闪闪。
那天晴空万里,太阳杀气腾腾地独霸一方,光芒万丈。
炫目的阳光下,血肉横飞,人们哀号着四处逃散,混乱中到处是被挤倒和踩踏的孩子和老人。赵国县城的那条大街上,看热闹的群众死了一大片,据《孟尝君列传》记载,当天情绪失控的孟尝君率领的食客杀死的群众居然有几百人之多,县城的生产、生活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砍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而去。”)就这样,本来一次娱乐事件由于围观群众的刻薄和孟尝君的自尊心失控而演变成了一次恐怖事件。司马迁寥寥数笔,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老大的狠毒性格和枭雄形象跃然纸上。
带着一身的杀气,孟尝君回到了临淄。齐湣王接见了孟尝君,想到当初为了巴结秦昭王差点把孟尝君送上黄泉路,齐湣王觉得很对不起孟尝君,于是马上提拔孟尝君当了齐国的相国。至此,孟尝君田文终于实现了当初对老爸靖郭君田婴“相门必有相”的预言,继老爸之后孟尝君登上了齐国的相位。
从孟尝君在赵国为了一句“渺小丈夫”而屠杀围观群众的事件来看,孟尝君是一位有仇必报、心狠手辣的老大,这种性格也是在中国当老大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上了齐国相国以后,孟尝君对秦昭王的仇恨更加强烈,马上开始策划对秦昭王实施报复计划。孟尝君最初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发动一场战争直接打击秦国,既然当初秦昭王对孟尝君动了杀机而又让孟尝君活着离开,那么活下来的孟尝君就决心灭了秦昭王,这就是典型的老大风格。不过齐国和秦国之间并不接壤,而且秦国军事实力强大有目共睹,因此孟尝君决定联合魏国和韩国组成联军共同打击秦国。在此之前,孟尝君曾经积极推动齐国联合魏、韩两国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并且使得魏、韩两国得到了大片的领土,因此孟尝君认为魏国和韩国有义务帮助自己复仇。
要打仗军费是个大问题,如果仅仅因为自己的恩怨就要求老板齐湣王增加大笔战争预算显然有些意气用事。于是孟尝君想到了周,他派出了使者出使周,提出了由周赞助军粮和兵器来发动对秦国的战争。孟尝君想到让周作为这次战争的独家赞助商,主要是因为周长期受到秦国的压制和欺负,孟尝君认为自己出头组织打击秦国就是替周出气,所以周赞助军粮和兵器也是理所应当,这就是典型的江湖老大思维,孟尝君向周提出的赞助要求说穿了就是让周交保护费。
但是周并不想交这笔保护费,此流氓彼流氓都是流氓,帮着谁都有可能受伤,谁也不能保证此流氓一定能灭掉彼流氓,万一自己赞助的流氓失败,那么周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安抚另一方流氓。更重要的是,眼下孟尝君要求的这笔保护费不是小数目,远远超出了对秦国忍气吞声的代价。在战国那个混乱而血腥的时代,周早已经失去了作为天下主宰的霸气和责任感,周君臣唯一关注的就是自己安定、幸福的小日子能过得长一点。于是周请来了著名的纵横家苏代,请这位战国江湖上最负盛名的话事人去劝说孟尝君放弃这个疯狂而昂贵的复仇计划。
苏代是苏秦的弟弟,曾经以一个故事成功地说服孟尝君放弃了投奔秦昭王的念头。后来孟尝君被自己的老板齐湣王送给秦昭王做人情,一开始孟尝君对此还心存幻想,以为自己将以秦国相国的身份在秦国干一番大事业,但是最后的结局证明了当初苏代通过故事总结的经验是如此英明和睿智。因此苏代在孟尝君心目中的分量不言而喻,周找到了苏代来完成这个使命的确找对了人。因为有上次的成功经验,这次苏代见到孟尝君以后,不再曲折地讲故事,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当初您促使齐国出兵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战争持续了九年,最后取得了宛、叶以北的地方,使得韩、魏两国强大起来,如今您再次组织攻打秦国,一定会进一步增强韩、魏的力量。韩国、魏国在南边消除了楚国的威慑,西边解决了秦国的威胁,那么齐国就危险了。韩、魏两国强盛起来以后,一定会轻视齐国而畏惧秦国,对于这种形势我真的为您感到忧虑。您不如让周与秦国继续结成紧密的友好关系,您不必进攻秦国,也不要向周借兵器和粮食。您把军队开到函谷关下,摆出进攻的阵势但不要开战,然后让周把您的意思转达给秦昭王‘薛公并不想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势力,他要进攻秦国,就是想要大王迫使楚国把东国割给齐国,并请您释放楚怀王,然后与楚国议和。’您让周这样做就是让秦国得到了实惠,秦国利用楚国的东国来避免了战争,秦国肯定愿意这样做。楚怀王能够获释,也一定会感激齐国。齐国得到东国自然会更强大,薛邑也就可以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并不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它位于赵、韩、魏三晋之国的西边,如果您这样做,赵、韩、魏三国必定会更加重视和依赖齐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之所以能靠着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巴通吃天下,靠的就是巧妙地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他们劝说对方接受自己建议的时候总是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采纳苏代提出的威胁秦国、敲诈楚国的方案,显然比孟尝君坚持报复秦昭王的计划要承担更低的风险并且获得更大的利益。秦昭王虽然曾经对孟尝君心怀不轨,但是孟尝君毕竟有惊无险,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孟尝君必须理智起来,否则就没有资格当齐国的相国。
于是孟尝君妥协了,身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标杆型老大,孟尝君不是恐怖组织领袖,他的首要责任和义务不是复仇和杀人,而是带领团队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在利益面前有时候老大也必须妥协。孟尝君听完苏代的话,立刻放弃了复仇计划,他说:“好吧”。后来孟尝君安排韩、魏两国向秦国祝贺,使齐、韩、魏三国不再发兵进攻,也不向周借兵器和军粮了,就这样一场复仇战争避免了。这个时候,楚怀王被另一位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忽悠得来到了秦国,秦昭王扣留了楚怀王。孟尝君虽然坚持要秦国释放楚怀王,但是秦昭王并没有就范,最后这位糊涂的楚王死在了秦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悲情色彩的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