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改革涉及到了政治体制,而且注重向近邻日本学习。事实上,在新政正式实施之前,清政府就开始选派大量的留学生到日本,意在培养改革人才。
1896年开始,中国留学生开始涌入日本。
孰料,由于1905年的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发动"日俄战争",使留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推翻清廷统治的革命思想在留学生中产生并形成一种思潮。原本被清政府作为改革人才培养的留学生,成为革命的策动者,并最终成为清廷政权的掘墓人。
专制政权培养的人才,往往最终让其无法驾驭。其目的本是维护自己的政权,却培养了一批认清这个政权漏洞百出的人。
事实上,"学习日本"的想法,早已为有识之士所提出。19世纪后半期以来,在大清朝的一些开明知识分子眼中,日本是一个值得佩服的对象。尤其是甲午战败后,更多中国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的战败并不全怪日本,更多的责任在清廷没有像日本那样找对出路。
1877年,黄遵宪作为参赞随同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到达日本。黄注重研究日本,用10年时间写成了《日本国志》。这本书引起了光绪皇帝的注意。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中国才开始研究日本。但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在1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在历史上,对日本的记载不过是倭寇、倭人。这与直到现在,中国人还习惯把日本称为"小日本"一样,充满不屑。其背后,不过是虚骄和无知。
即使从1877年这个时候开始研究日本,直到现在,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也大多只是皮毛。相对而言,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则要深邃得多。
1898年,当光绪皇帝接受了维新思想后,从康有为那里更多地了解了日本。康有为向光绪皇帝指出,中国的改革重点应该是放松专制和扩大参政范围。
百日维新期间,卸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达北京,并得到光绪皇帝的接见。
最终因为慈禧太后的阻挠,维新运动昙花一现。但在经历了一番逃亡之后,她也开始认识到,在政权风雨飘摇的情况下,漂亮的颐和园是坐不稳的。
1902年,在度过了两年的狼狈"西狩"生活之后,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经历了义和团之乱和八国联军的重创之后,作为保守派的慈禧太后不得不认重新拾起维新派的主张,以缓解可能失去200多年祖宗基业的危机。
此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对新政寄予了厚望。在接近古稀之年,这个老太太突然对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产生浓厚兴趣,时常阅读以广见闻,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