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马关之耻(3)

 

关于马关谈判,有专著记载了详细会谈内容,这样屈辱血泪的文字比比皆是,国人不可不知,不可不记。中日两国,大小悬殊,中国从被日人仰慕的上国沦为弱夫,非外力之强,实己不进之过,为何不进,国人当自省三思。李鸿章在会谈上没有对日本先抵押三地让步,谈判陷入僵局。会谈结束后,双方同意三天后再谈。李鸿章回到住所,立即给总理衙门发去电报,表示日本以三地为抵押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并叮嘱要在大沽、天津、山海关一带严加戒备。会谈之艰难,如李鸿章在后来诗中所云:“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李鸿章的“一死难”,终于被日本爱国愤青的一枪打破了僵局。三日后,李、伊再次会谈,李鸿章提出先不讨论停战条件,双方直接进行和约谈判的建议。当天,在乘马车从春帆楼返回寓所途中,李鸿章被日本浪人行刺,面门中枪,血流如注,这一枪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李鸿章本来是“以夷制夷”的高手,在中国积弱落后的背景下,这也算是比较聪明的权宜之计,但毕竟主动权在西方列强手里,只有在他们自己利益有利条件下才能起些作用。甲午开战前,英国商船高升号运载三千清兵去朝鲜,被日本海军击沉,李鸿章曾寄予很大期望,希望大英帝国卷进去。但出于各种利益,英国没有干预,清帝国只能面对日本的挑衅,并被迫宣战。李鸿章另一个寄予希望的是沙俄,这是个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险招,背后的秘密谈判仍在紧张进行。西方国家不予干涉的原因之一,是没料到中国会在战场上败得如此惨,如此不堪一击,让他们大跌眼镜。李鸿章被刺的消息在国际上掀起谴责日本的强大舆论高潮,沙俄的军队甚至公开进入东北地区。后来,在和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以武力介入威胁,让日本被迫吐出已经吃到嘴边的辽东半岛这块肥肉,这也算是李鸿章“以夷制夷”政策的一点成效吧。

在强大国际舆论压迫下,日本十分被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天皇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各方政要纷纷前去探望,全日本上下恨死了那个满腔爱国热情的愤青。可悲可叹的是,中国那些身居要职的王公大臣,首先的反应并不是愤恨,而更多是庆幸。清政府在李鸿章被刺第二天电文中,除慰问伤势之外,还指示应趁“彼正理屈之时,李鸿章据礼与争,或不至终秘不与”。李鸿章自己也是感到大大松了一口气,认为此弹对谈判有利。梁启超《李鸿章传》曾沉痛写道:“当遇刺之初,日皇遣御医军医来视疾,众医皆谓取出枪子,创乃可疗,但虽静养多日,不劳心力云。鸿章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李鸿章那件沾满鲜血的黄马褂,被他精心收藏起来,视为传家之物,后收藏在故居李鸿章的祠堂里,“文革”中祠毁物尽。后人苛责甲午战败,将马关丧权辱国之条约推于李鸿章一人身上。可知李鸿章“平壤之败,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自己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他心中能不万箭穿心;马关流血,不忘使命……哪一样不是为国而哭,为国而愤,为国而忍辱负重?次年,李鸿章受邀访问欧美,从美国归国途经日本横滨换乘轮船,他坚决不踏日本土地一步,让人在两船间搭设木板,以垂老之躯,从海上换轮而去,此恨绵绵无穷期。

马关李鸿章挨的一枪,换来了日本人无条件停火的协定,以平息世界的舆论,但没有阻止随后《马关条约》的刻毒和耻辱:割让台湾,赔款二亿两白银。我们看到谈判中到处是这样的语言:

伊藤博文: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博文: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总请再减。

伊藤博文:无可减矣。

李鸿章:不许我驳否?

伊藤博文:驳只管驳,但我如意不能稍改。

李鸿章:台湾不能相让。

伊藤博文: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谈判中伊藤博文特邀中方代表谈话说:“希中国使臣能深切考虑现在两国之间的形势,即日本为战胜者、中国为战败者之事实。若不幸此次谈判破裂,则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只搭载增派之大军,陆续开往战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如再进一步言之,谈判一旦破裂,中国全权大臣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恐亦不能保证。此岂吾人尚可悠悠迁延会商时日之时期乎?”李鸿章将谈判情况报往北京,总理衙门复电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而中方密电码,早为日方侦破,由此,《马关条约》大局已定。春帆楼里,李鸿章说得口干舌燥,受尽屈辱,但日方仍丝毫不肯让步,只以再战威胁。李鸿章是在马关谈判吗?他实际是收到一份日本发给中方的最后通牒。李鸿章再无回天之力,离开春帆楼,汉奸卖国千古骂名,已非其莫属,他不下地狱,谁又下地狱?皇帝是天子,人民千千万,永远不会是罪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