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节:第八次崛起:清朝十二帝没有一个不是贤君(6)

当然,这不是说英国人输送鸦片没错,英国人对鸦片的特性当然也清楚,问题不在这儿,而在于英帝国的侵略是一种本性,即是没有鸦片它也早晚会入侵中国,满清再腐朽,它没有发动侵略战争,在国际贸易中满清遵守了国际贸易的规则,而英国人则明知道清帝国已经禁止了鸦片贸易,仍然继续勾结中国的腐败官员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此时,他就是标准的贩毒分子了。

在这里,暂时不讨论英国贩毒这个外因,因为现在是在总结中国内部的经验教训。如同前面讨论秦帝国的时候,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一样,清帝国首先是一个有了裂缝的鸡蛋,才给了英国这个苍蝇可乘之机。当时,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沿海地区的清帝国护卫沿海、打击走私的水师和海岸边防部队其实就是鸦片走私最可靠的通道。同时代的马克思曾在《鸦片贸易史》中对鸦片战争有过一段评论,他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他同时对鸦片战争的另一主角--英国人也有一段评论,他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经常贿赂下级官吏而使中国政府失去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对那些被卖到秘鲁沿岸去充当连牛马都不如的奴隶以及在古巴被卖为奴的受骗的契约华工横施暴行'以至杀害'的情形,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常常无耻地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的情形以及这些外国人在各通商口岸干出的伤风败俗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

应该说,鸦片战争双方都有错,英国人错在他们天生富有侵略性,而大清帝国错在贪污腐败上,最苦的也就是中国的百姓了,他们成了无人关爱的孤独的受害者。

如果说明帝国时期还因为强盛而不屑于与西方以及海外交往,因而错失了参与全球化的良机的话,那么大清帝国实际上早已注意到西方人在科技上很优秀,在军舰等重大军事技术和装备上存在着一定差距,也有沙俄对北方、新疆边境的侵扰,但满清仍满足于国内的太平盛世,对来自西方的威胁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认识不到而错过,那是一种失误;认识到了还要坚持犯错,那就是犯罪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满清犯了画地为牢之罪,这在一个人也就是影响一个人的事,但作为统治者就要影响一个国家了。对比1793年马戛尔尼的预言就能看出大清帝国的崩溃并非是敌人有多么强,而是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差距。清帝国的繁荣昌盛是相对前朝的,在纵向比较之下,大清帝国就差用无与伦比来形容了,但只要一横向比较,很容易就能发现,大清帝国与欧洲小国相比都显得很没落。马戛尔尼来到中国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就发现大清帝国其实并不怎么样,他把大清帝国比喻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因此,他当时就做出了预言:大清帝国迟早要崩溃,而"英国会从这一变化中将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历史陈述,但在当时,别忘了大清帝国那时候可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大帝国,对比当时大清帝国所有的思想家、政治家,又有谁做出了这个预测?差距就在这里,马戛尔尼通过一次旅行就看出了大清帝国危险的裂痕,而满清统治者呢?他们也看到了差距,但却刻意回避了,思想的差距决定了行动的差距,而行动的差距最终决定了命运。马戛尔尼提前100年预言了大清帝国的灭亡,提前半个世纪预言了大英帝国必将从中获得巨利,这个预测在当时也许并没有引起英国人太多的注意,但英国人和西方人也早已认识到大清帝国是一个腐败不堪的帝国,"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这在当时西方世界中早已是一个共识,如果是一个中国人说这话,恐怕又要被送进了监狱,而且,中国人没有人会相信,因为那时候正是盛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