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第三次崛起:早衰的晋帝国(8)

王衍和赵高一样,对天下大势实际上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为此,他有过一个很有名的"三窟理论","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其实,若就论天下大事的分析和战略预谋而言,王衍也算得上是一个伟大人物,他的"三窟战略"和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不相上下,但不同的就是出发点,诸葛亮是为刘备图谋天下,而王衍实际上是在为他自己和司马越找退路,这就是三分天下和狡兔三窟的根本不同之处。所以,王衍对他的弟弟们说:"今王室将卑,故使弟等居齐楚之地,外可以建霸业,内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晋阳秋》)"他原本在荆州和青州各建一"窟",但最后的结果是他的弟弟王导和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了东晋。

司马家族的那点能力全用在了享乐和内斗上了,其实,有那么一两个皇帝无能、享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帝国不会那么轻易崩溃,但司马家族连起码的继承人都没有安排好,如果前一任皇帝自甘堕落,但后一任皇帝能奋发图强的话,帝国还是可以重现辉煌的,如苻生残忍好杀,但苻坚登基后前秦重新变得强大起来。但如果连续几任皇帝都是胡亥的话,那就危险了。再者,皇位继承人还有一种客观的选拔方式,那就是几个有实力的皇室家族成员自相残杀,最后胜出的一个人得到皇位,这也是一种凭实力和智慧做后盾的选拔机制,这样胜出的继承人一般也较强,如李世民。但八王之乱的结果证明,司马家族出不了一个李世民--这就是个人是否具有领袖能力的问题了。具有领袖能力的人会早早在自己周围凝聚一大批人才,大多数都是一些重臣或者有兵权的人;而没有领袖气质的人,就没有这个凝聚力。而能否聚集一批能臣良将,也就决定着政变成功的概率,因为任何政变都不是某个人凭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而是集团对集团的结果。司马家族的优良基因不知什么时候丢失了,没有传下来,所以,司马家族众多的成员没有一个能重振晋帝国。

所以,晋帝国的衰落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原陷入权力真空,导致北方各族崛起,否则,北方各族根本没有机会互相争霸。

再退一步说,就是西晋灭亡了,东晋也还有强大的实力,论经济实力,东晋仍是十六国时期最强盛的,但司马家族仍然没能出现一个孙权一样的领袖,东晋帝国实际上仍然继续西晋的风气,整个帝国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尽管这个帝国也曾几次北伐,但最大的成就也就是灭亡了成汉帝国,收复了四川一带,仅此而已。当然,任何帝国都会有一些真正的能臣武将,关键就是帝国能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桓温是东晋的实力派,也是最有北伐之心的人,他主张北伐,也曾亲自北伐,灭成汉就是他的最大功劳,但南迁而来的那些原西晋士族官僚对北伐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过以前那种及时行乐的生活。另外,东晋其实也是一片乱象,各种叛乱迭出,所以,从上至下、从里到外都像是熟透了的柿子,就等着有人摘了,怎么可能还有北伐的心思呢?所以,东晋的北伐次数倒是不少,不过失败的也同样多。除了桓温之外,祖逖也是一个鹰派人物,但他没有桓温那样的实权,他的北伐几乎没有得到东晋中央政府的任何支持,更像是民间的自发北伐,当然无果而终。

东晋那点荷尔蒙全用在了享乐和争权夺利上了,好好的一张弓,却没射出过一支箭,所以,我说,东晋真不该在淝水之战中获胜,它应该一败涂地,这样,一个强大的前秦会让当时的中国人早点过上盛唐的生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