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层社会奢靡淫乐之风盛行的时候,文人们也开始拍马屁为他们构筑奢靡理论,当时就出了个《扬朱篇》,大意是人生苦短,做圣人要死,做恶人也要死,反正都是死,那还不如及时享乐;如果人活着要禁欲,那还活个什么劲--这不简直就是将胡亥的及时享乐主义理论化了嘛!
当然,身为皇帝、身为官吏,总要有台面上的政治言论,但他们又根本不想做什么,于是,晋朝诞生了中国最著名的时尚之风--清谈之风,也就是所谓的魏晋清谈。其实完全没必要说得这么文雅,就是光说不做。
供奉儒家学说的西晋司马家族率领贵族士大夫们就是这样修身养性的。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一死,这个帝国也就急转直下,"八王之乱"开始,中国从此又进入到了一个为期三百年的大动乱年代。
其实,每逢建国后不久就会进入柏杨所说的"瓶颈"期,这段时间里建国前的战乱已经平息,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后各地也都恢复了活力,而那些开国文臣武将们也都差不多死的死、亡的亡,开国皇帝也死了,而继位的第二代、第三代君主一般都没有开国皇帝那样的威势,因此,各地王侯对中央也就不那么恭顺,而中央为了压制地方诸侯,开始削减他们的权力和实力,这又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结果就会引发战争,但一般来说,这种战争中央取胜的概率多一些。晋朝的"八王之乱"与汉朝文景时期的"七国之乱"很相似,但有那么一点不太相同的就是,汉朝文景时期的中央政权是图谋向上的,中央和地方矛盾的起因是中央要削减地方权力,而削弱地方权力是为了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持大一统的全局,但晋朝的"八王之乱"则是因为中央权威几乎落到了可以蔑视的地步,如同衰落的东周中央。
然而,司马家族的子孙及时行乐可以,搞政治、搞军事就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们的祖先司马懿、司马昭了,所以,别看八个司马王侯打成一片很热闹,但没有一个人具有明显优势,没有一个人具有领袖气质,因此,司马家族不过是一群混蛋和另一群混蛋之间的斗殴,没一个能成事的。无奈之下,稍聪明点的人就想到了要联合当时的士族势力,加强自己的号召力,于是有了司马越与琅琊王衍的联盟,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衍是什么人?他就是"清谈"之风的领袖,不过王氏家族在东海地区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司马越与他联合,就能赢得清谈一派的好感,也能获得地方士族的支持。
我前面说过,中国的能臣只有四个人,王衍就是赵高一样的能臣,他信口雌黄,看似清谈领袖,他实际上是一个纵横家,他绝对有能力,但不是王猛那样的伟大政治能力,而是赵高一样能在纷繁复杂的朝堂权力争斗中左右逢源、纵横捭阖的权术家,所以,他始终高高在上。与苻坚和王猛这对搭档相比,司马越和王衍这对搭档就可以用狼狈为奸来形容最合适了。
很有意思的是,在司马越和王衍联合的同时,另外还有一对"王与马共天下"的搭档,那就是琅琊国的司马睿和王衍的堂弟王导。《王导传》中说:王导"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王)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雒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