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万里长城(3)

 

修筑长城被当时百姓视为秦始皇的暴政之首。“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孟姜女的故事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并驾齐驱的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这个故事的流传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孟姜女的故事原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

公元前550年,齐国大夫杞梁(名殖)阵亡。战争结束后,齐庄公在归国途中遇到杞梁的妻子,齐庄公想就地吊唁,而杞梁妻则认为在野外吊唁不合礼仪,婉言相拒。齐庄公只得到杞梁家中进行正式吊唁。这个故事里的杞梁妻只是一个守礼的典范,因为野外凭吊不合礼制。

两百年后的《礼记·檀弓篇》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在这部史书里,曾子赞扬杞梁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表现了杞梁妻对丈夫的真情实感。这是在有关杞梁妻的故事中第一次出现“哭”字,这个“哭”字成为后世孟姜女故事的一个亮点。但是,《礼记》中记载的杞梁妻的故事和秦始皇修长城之间毫无干系,而且杞梁妻也不是孟姜女。

西汉后期,在民间传说中,孟姜女的故事出现了“哭夫崩城”、“殉夫死节”的情节。

这一变化出自刘向之笔。刘向是西汉末年的大学问家,也是汉惠帝时期向民间征书的整理者。从汉惠帝时期开始的献书,到刘向之时,已使皇宫之书堆积如山,因此刘向受命整理这些图书。刘向利用这个机会编篡了《说苑》和《列女传》,这两部书中都载有杞梁妻的故事。

《说苑·立节》在记述杞梁妻的故事时,增加了“哭夫崩城”的新内容——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说苑·立节》)。

刘向在《列女传·齐杞梁妻》中,又增加了“殉夫死节”的情节。齐国杞梁殖战死,齐庄公回国之时,在路上遇见了杞梁殖的妻子,于是,派使者在路边吊唁。杞梁妻说,如果杞梁殖有罪,大王不能在路边吊唁他。如果杞梁殖没有罪,那么我有住所,不能在野外接受吊唁(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令殖免于罪,则贱妾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于是,齐庄公只好到杞梁家中吊唁。杞梁妻既没有儿子,又没有近亲。杞梁殖下葬之后,杞梁妻无处可归,于是在城下陈其夫的尸骨,放声大哭。悲凉的哭声犹如哀鸿遍野,听到的人无不闻声落泪。十天之后,城墙崩塌,杞梁妻投水自尽。

《列女传》本来就宣扬烈女,所以,此书突出杞梁妻对爱情的忠贞,这完全可以理解。

经过两汉的演化,杞梁妻的故事忠于爱情的一面开始凸现出来。这使得以其为基本框架的孟姜女的故事也以爱情为主旨。

到了唐代,孟姜女的故事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一是将杞梁妻的故事和秦始皇修长城联系起来。比如杞梁为秦始皇修长城而逃入孟家等。二是增加了许多新情节。比如杞梁被打死,尸体被筑入长城之中。三是在通俗文艺的各个品种(如变文、话本、戏曲、民歌、宝卷、子弟书等)中,都出现了孟姜女的故事,数量达数百之多,蔚为大观。

在这些通俗文艺作品中,敦煌曲子词的贡献最为突出。现存的敦煌曲子词残卷不仅出现了孟姜女的名字(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而且把孟姜女和杞梁妻等同起来,同时增加了送寒衣的情节。敦煌曲子词的发现非常重要,它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孟姜女”这个名字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唐代诗僧贯休的《杞梁妻》一诗也是孟姜女的故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明确地把杞梁妻和秦长城联系了起来: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在唐代空前增多的孟姜女故事中,寻夫哭倒长城之后,孟姜女的命运出现了三种结局。一是秦始皇为孟姜女的忠烈之情所动,厚葬范杞良(原来孟姜女丈夫姓“杞梁”,名“殖”,现在姓“范”,名“杞良”了。后世范郎的名字有“范希良”、“范四郎”、“范喜郎”、“万喜良”多种变异),嘉奖孟姜女。二是范、孟二人是星宿下凡,如今灾难已满,重归天庭。三是孟姜女送寒衣哭长城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从容赴死。其中以第三种结局最为典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