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汇报》组织的这场讨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从文学教育和文学欣赏的角度看,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目的是要让那些受过资产阶级文艺作品毒害的青年,不再相信早年受到过的文学教育。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判断是,那些青年已经为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传统所毒害。从那些学生的自我批判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所批评的那些作品和作家,其实正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最有大众文学色彩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徐訏和无名氏。
第二,讨论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两部作品,一是徐訏的《风萧萧》,一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一部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一部代表了美国文化在当时中国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在当时的批判者看来,这两部作品都是黄色作品,因为它们写了爱情。
为什么会选中徐訏的《风萧萧》呢?也许是偶然的,但现在分析,却能看出这部作品在很多程度上具备了当时所有批判的几种文化传统,或者说这部作品所叙述和评价的那些历史事件恰好具备了被批判的因素。
《风萧萧》写的是“七七”事变后孤岛上海的生活。研究哲学的青年徐,想在上海写作一本有关道德与美学的著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救了受伤的美国军医史蒂芬,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史蒂芬常约他去舞场,在舞场认识了百乐舞厅的舞女白苹。不久,在史蒂芬太太的生日宴会上,徐又认识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女人,一个是交际花梅瀛子,一个是美国少女海伦·曼殊菲尔。徐和这三个性格不同的女子发生了很复杂的感情纠葛与政治牵连。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徐才知道,史蒂芬太太是美国远东间谍机构在上海的负责人。她和史蒂芬是一对假扮的夫妻,梅瀛子是他们的助手。徐在他们的鼓励下,参加了美国对日本的间谍工作。他们以为白苹是日本间谍,就去偷取她的秘密文件。第一次成功了,但第二次被白苹发现,她持枪来到徐的住处,把他击倒在地。因抢救及时,徐很快恢复了健康。经过一番波折,他们才知道白苹是国民党政府潜伏在上海的间谍。误会消除后,白苹和梅瀛子开始合作,共同对敌,获取了不少秘密文件。日本间谍宫间美子设下毒计,让急于获取密件的白苹中了埋伏而丧生。后来梅瀛子怀着对好友的热爱,用毒酒毒死了宫间美子,为白苹报了仇。徐和梅瀛子暴露了身份,他们将要离开上海。徐在离开时,发现海伦对自己恋情已深,只好不辞而别,孤身前往大后方,去从事属于战争的、民族的工作。小说结尾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小说名为《风萧萧》,是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的一种赞叹。
说《风萧萧》是一部黄色小说,实在毫无道理,因为这部小说从头到尾没有一笔涉及性的内容,在长达四十万字的小说中,唯一一次写到男主人和他所爱的女友接了一次吻,还是在他的女友病中。
当时所以选中徐訏的小说,除了徐訏那时已到了香港和小说在当时的大学生中有较大影响以外,更主要的是这部小说具备了这样几个因素:写了国民党抗日;美国人对中国人是友好的;风尘女子身上也有许多善良和优秀的品质;爱情是超阶级的;有趣味和有质量的生活才是美好的;追求个人的价值和合理的金钱都是正当的。
5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最排斥的是人性论。因为人性论中最敏感的要数爱情,而且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超阶级的,所以50年代凡较多涉及爱情的小说,多数都受到了批判。像徐訏这样离开了大陆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就更可以被看成最有害的作品了。
《飘》所宣扬的美国文化,特别是它的爱情观,更为当时的文化精神所不容。在这次讨论中提到最多的作品,可以说都带有大众文学色彩,徐訏和无名氏的作品以及《飘》,都可以被看成是通俗的以言情为主要特色的文学作品,还有许多人提到的属于侦探和武侠小说范围的那些作品。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可以从这里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在1949年以后,大众文学受到的排斥要远胜于纯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当中本来也是有通俗文学传统的,比如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张恨水、刘云若的言情小说,程小青的侦探小说,还有平江不肖生一类的武侠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在1949年以后消失得最彻底的恰恰是这样类型的文学作品,当时也曾重印过一些左翼和中间性质作家的作品,但大众文学类型的作品最终消失了。通俗小说是更为民间化的东西,它的读者群也相对庞大,更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无论是言情、侦探还是武侠小说,它们所具有的小说元素离不开爱情、人性这些最基本的价值。通俗小说更为个人化的色彩与当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阶级斗争是冲突的,所以当时对于这些东西更为排斥,这就是为什么通俗文学在很长时间内会绝迹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