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导演的电影(2)

岑朗天:我想接着问的是《咖啡时光》打灯有什么不同?

侯孝贤:《咖啡时光》我虽然用了一些日本演员:包括小林、贵子……那个光他们是没感觉的,我们都是整个空间的打好,他们不会走位的。

岑朗天:《咖啡时光》很多场戏都是在电车里面,光的反差很大,就是在我们观众看来,黑就很黑,有这个反差,是故意的吗?

侯孝贤:因为我们拍电车戏是没有打灯的,因为电车是不让拍的。后来松竹的制片就跟他们去谈。那不行我们还是要拍的。于是他们说他们就回去讨论一下,讨论出来还是不行。这是可以理解的。假使他们让我们拍,别人就可以拍。他就要成立一个机构专门协调,在日本要成立一个机构去协调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那种事情会没有办法掌控,所以他们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在底下拆解黑包包,每个人都带着,摄影机头、脚什么都是分开的。但是人家都看得出来——我们都是穿黑衣服的,有的穿短裤,然后一进去后,感觉状况可以,把机器装了就拍。一开始旅客以为是强盗或是什么危险分子,但是一拍片他们就不动了。日本人其实是很奇怪的。因为日本社会结构的原因,甚至我们什么都不动,他们也不敢进来。因为他们的职责就是站务,所以他们不敢进来,只会比划个“不可以”的手势。然后我们的摄影师也比划“不可以”的手势,然后车门就关了,我们就继续拍,所以在日本这样的规矩基本上是不可能打破的。

我比较喜欢音乐跟着影像走

岑朗天:我看侯导演的作品,虽然很长,但是我们看得很真实。

他很多时候就是会用到他刚刚提过的镜头不动的方式,放自己进来。光很多的时候是用自然光的,很多时候是用日光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很真实的,很现实的。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可以看到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视和不注意的东西。很微妙的感觉就从他那个地方绽放,而不是营造出来的。他让自己情绪绽放,这是一个很大的特色。我是1980年代看的侯导的作品,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这点。

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你合作的演员很多是歌手,我想问你是怎样和他们进行合作的?

侯孝贤:通常我喜欢用现代流行音乐。我一般会要人去看画面,然后再去配音乐。因此音乐做来做去都是在电影里面绕。像《南国再见,南国》,我是叫林强配的。林强本身就是演那个主角,我就叫他帮我去找音乐,他只做了一条,就是“毁灭一切”的第一条,其他的我便就都找林强去做。其实我也不知道他做什么,但是他知道这个电影的主题大概是什么,拍完我找他一合——合得不得了。这个所谓“合”基本上不是说影片合,而是一个旋律去配和弦。像林强这种方式就是平行,就像交响乐的附和一样,基本上是一种对位和平行。其实是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去解释同样的一个主题,一种是影像一种是音乐,我感觉这才过瘾。就像我们有的时候吃菜一样,我们要加一点东西才会更加好吃。我感觉我们的流行歌是主旋律与和弦跟着走,很多西方的电影通常很多都是这样,音乐是跟着影像去的,我比较喜欢这种方式。

岑朗天:最近好像有一个转折?

侯孝贤:像《千禧曼波》也是找林强做的音乐。这部电影源于所谓的迪厅文化,那时我正好也进去混了一年多迪厅然后才拍的,用他做的音乐简直就是合得不得了。后来《最好的时光》就不一定了,用了一些我记忆中的音乐:像第一段基本上就是我服兵役前后时的音乐,是美军电台的,然后另外一个是日本曲和台湾词的,中间那个是不得已而为之,我把那一段变成了默片,因为我没有办法接受他们讲话的声音——台湾以前是比较古老的,以前用词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那里呈现。所以我就会用除了以前的南管之外,就是一直想用钢琴。那个是剪好了要出片了,离最后只有一个礼拜时间了,我就派我一个朋友找林强来。他看了之后很有感觉,然后我就给了他一个DV回去差不多两三天,我叫他到那个录音室,直接是即兴弹的。他是个好手,很厉害,弹出来就是这样,完全是因为拍了什么东西而弹奏出来的。因为我之前通常会比较少想东西,拍的现场是有音乐的。像《千禧曼波》的音乐就很惨。我是在Disco拍的,因为那里的音乐是混音的,我只能在这个里面去追,直到这个也是混的,是最后DJ做出来的,根本无法彻查版权,很麻烦,那个工作进行了差不多两三个月才弄好。

选演员是因为他们的特质

王丽明:侯导演你好,我看的第一部你的电影就是《悲情城市》,之后再重看你以前的戏。我自己还是很喜欢你1980年代中期的片子,这可能和我的成长也蛮有关系的。因为那个时候环境也很相像,也是在一个落后的地方。最近在重看《童年往事》,我想这部电影和你自己有一点点自然的情绪在里面,所以想请问你自己选那个小男孩和男生的时候,是怎么挑选的呢?是凭他们的气质还是怎样?

侯孝贤:其实那时候那个男孩基本上就是跟钮承泽他们一样,是念国光艺校的。那时候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在挑选演员时对他们的特质把握还不是那么的准,我只是感觉他的样子和气质和我以前的样子有点像。因为自己看自己和别人看自己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选了他。然后就是找一个和我比较像的小孩子。那个小孩子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念书念得很好。但是当时我还是感觉不够,觉得他不够调皮。但是无所谓,那时候满脑子就是把他拍完。所以选择演员基本上后来就感觉越来越丰富了。到后来《海上花》的时候,比如李嘉欣。起先我没有见过她,只是和她吃一顿饭,一顿饭之后我就判断她绝对就是那个角色。本来她是想演另外一个角色,但我说你绝对是黄翠凤这个角色。基本上,选演员的能力成熟不是一开始就可以练就的,以前是因为你会觉得所有的职业演员表演都是很僵化的一种方式,所以你就不想用,如果不想用,就是用身边的工作人员最方便。再后来就慢慢地觉得这个人很有趣,于是你就想把他找过来演,其实到现在我用这些歌星也是因为看到他们有某种特质,所以才会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