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场的历史记忆(5)

舞台上道具和布景统称为砌末,一般来说,京剧舞台往往是虚拟化的表演,所以并不需要很多的布景。特别是一些程式化的表演很有表现力,比如说跨过一张桌子,就是翻墙了,站在桌子上面就是登山了,包括开门、关门都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但是表演非常逼真。像《拾玉镯》里面做针线活,《乌龙院》上楼下楼,《打鱼杀家》的上船下船,都是虚拟化的表演,这种表演正是京剧的特色和精彩所在。但是一直以来,对此都有非常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认为还是应该有真实的道具和布景,于是在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像《枪毙阎瑞生》中真车上台、《探亲家》中真驴上台那样的情况,演《天河配》时,甚至出现了有电灯围绕的喷水池。那时第一舞台已经开始有了转台,实际上在光绪末年,舞台上电灯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当时以此为号召,叫电光布景,为了招揽观众,演连台本戏也采用了这种有布景的形式。

京剧不是绝对没有布景,比如《空城计》使用的城片子、《青石山》使用的山片子等都是布景之物。传统戏原来的布景简单,后来则有所增加,像张君秋先生演《望江亭》的时候就有亭子的布景,到了时装戏的时候就更多了。旧时演出不贴海报,剧场常把一些布景或道具搁在门口进行展示,用这种方法来招揽观众,如将一杆高宠的大枪立在门口,大家就知道今天演的是《挑滑车》;放一个大石锁,大家就知道是演《艳阳楼》了。

京剧的行当分工早先十分严格,除了“生、旦、净、末、丑”之外,还有“副、外、武、杂、流”。“副”是净行的次要角色,“外”是生行的次要角色,“武”是开打的上下手,也称之为“打英雄”或“跟头虫”,“杂”则是跟包和后台杂役,“流”就是龙套了。班社讲究很多,旧剧场后台供奉的神也是五花八门。一般来说,戏曲演员供奉唐明皇,也叫老郎神,是梨园之祖。唐明皇的像是不带胡须的净脸形象,冬天身上穿黄袍,夏季换红袍。演员到了后台先去敬老郎神,敬完再开始化妆扮戏。武生或者是上下手的武行演员,拜的是白猿,因为白猿身手矫捷。管衣箱的后台杂务人员,拜的是青衣童子。管头面的和化妆师拜的是南海观音。此外一些戏中人物也属当敬畏之列,例如关公,从前演戏,扮演关公的演员不能正面对观众,都是侧对观众,而且扮戏后要先在后台烧香、焚化天地码儿才出台。

京剧舞台上最通用的“满堂红”大帐,这种大帐,即是全部使用大红绣金线的桌围椅披和“三军司命”横帐,多用于坐帐、点兵等庄重场合后台的制度比较严格。所有的演员都不能坐在衣箱上,只有生行旦行这两个行当可以坐衣箱,因为这两个行当在班社里地位最高。花脸演员可以坐在盔头箱上,其他演员只能坐在靴箱上,只有丑行演员可以肆无忌惮到处乱坐。丑行在戏曲里是次要角色,但据说非常好戏的唐明皇擅演丑行,所以丑行就可以当着老郎神百无禁忌,不理会这些规矩。

每年年终准备过年的时候,就会唱封箱戏。有些穷班社可能一直演到腊月二十九,当然年三十是不演戏了,但可能大年初一就得破台演出。休息时间虽短暂,仪式却是要有的,唱过封箱戏大家一起敬神,把戏箱贴上封条,表示一年的演出到此结束。破台比封箱更讲究。新戏院落成的时候也有破台仪式。这个破台仪式在当时是很阴森的,据《新凤霞回忆录》,曾经排过一个话剧叫做《闯江湖》,其中有一个戏中戏的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破台的情况。破台时剧场里不许有任何明火或灯光;锣鼓响了以后,由演员扮演的钟馗和四个女鬼出场,女鬼手上拿着五色米满台撒,同时将一只鸡脖子拧断,把血滴在舞台上,然后由钟馗来捉鬼,捉鬼毕所有的灯光才打开,这是旧时班社的一个仪式。

戏曲演出都是演古人的故事,戏中人物被认为是亡灵,其中不少能化作鬼怪兴风作浪,另外,在戏曲演出当中免不了有杀戮和凶险,都认为是不祥和污秽不洁的东西,故而要驱鬼。这反映了当时戏曲班社的一种恐惧心理,一种迷信观念。

旧时还有一些陋习,如饮(yn,读第四声)场,也是一些主要演员为了摆谱儿,非要在一段唱之后弄一个小泥壶喝点水。这个时候就会有穿着灰大褂的跟包(杂役)拿着小泥壶,送到演员手中,演员接过背对着观众饮场。另外还有捡场的,过去没有二道幕、三道幕,所以更换桌椅或不同的桌围椅帔,或换成“三军司命”大帐,也要由杂役捡场,混在台上的演员之中,这些都影响了舞台的现场效果。

旧戏园子中专门留出最后一排叫做弹压席,就是维持剧场秩序的专座。那些座位当然是不卖票的,但并不见得真有宪兵、警察来坐,所以这排座也常有一些看蹭戏的。也有一些下了班的警察,或者是没事的巡警倚仗特权,以弹压为名进场看戏,甚至带着两三个亲朋好友都坐在弹压席上看蹭戏。可见,侯宝林先生在相声里讲的“戴着啤酒瓶子盖儿混进剧场”并不算是特别夸张。

戏剧舞台也有一个净化的过程,一些陋俗或恶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被逐步地改造和清除。舞台美术的进步也与戏曲界的很多有识之士有关,像梅兰芳先生和马连良先生,都进行了很多改良,如马先生改造了旧戏台上的“守旧”,设计了绣有汉代画像砖图案的天幕,显得非常清雅古朴。马先生还非常注意演员的舞台形象,要求行头做到“三白”,即衣领白、袖口白、靴底白;还要求演员包括龙套在内,上台之前一定要剃头。梅先生也把很多中国传统的绘画、织绣图案运用到戏曲服装当中,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舞台,使整个京剧艺术,也包括昆曲艺术等得以显得雅致脱俗,令观众耳目一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