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せんす/Sensu)

 

扇子有两种,一种是“团扇”(うちわ/Uchiwa),另一种则是“扇子”(せんす/Sensu)。团扇的骨架是细竹,上面再贴纸,制成圆形、有柄的形状,千年前便自古代中国传至日本,本来是贵族阶级用来掩面的,后来成为扇风道具。在日本,每逢夏祭,会场都有人免费发放团扇给路人,还可以在团扇上印刷公司名或商品名以作宣传。

至于扇子,也就是折扇,简称“扇”(おうぎ/O–gi),可以折叠成细长一根,方便携带。这是日本人于八世纪发明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在平安末期是京都主要出口商品,进口国正是古代中国。中国自日本进口扇子再出口给印度,最终传至欧洲诸国,英文称为Fan。

十四世纪的室町时代,折扇是过年时的压岁钱,而长辈在春节发压岁钱给晚辈的习俗,则自八世纪的奈良时代便开始了。当时所指的压岁钱并非现金红包,而是物品。江户时代的商家或医师,于春节时都会在玄关前准备扇子箱,搁一大堆扇子,当做返礼让带礼品来拜年的客人带回去。

折扇在现代则是“日本舞踊”(にほんぶよう/Nihonbuyo,日本舞)和“落语”(らくご/Rakugo,类似中国传统的单口相声)不可或缺的小道具。由于扇子可以展开成半圆形,又别称“末广”(すえひろがり/Suehirogari),表示兴旺、繁荣之意,所以也用来当做喜事的小道具或纪念品。

一般说来,日本的折扇主要有四种用途:实用、祭神、武器、礼法。

就实用性来说,当然是用来扇风,女孩子在皮包内搁着一把小巧折扇,夏天可以随时取出来扇风,比掀裙子(有人会这样做吗?)或拉起衬衫底送风要来得文雅多了。

神社祭神仪式上常用到扇子,因为展开扇子意谓敞开心灵,灵魂可以随着扇子的动作而移动,加上折扇形状类似手掌,等于是用扇子(手掌)招请神祇下凡。歌舞伎剧的始祖阿国歌舞剧舞者必定手持折扇,正是一种用扇子招请神祇的宗教仪式。

而由于折扇的骨架是竹子,竹子是一种极为强韧的纤维,因此也可以当做护身用武器,连日本武士刀也很难一刀斩断。武功高强的人,光凭一把折扇便能把对方耍得团团转。

现代日本人通常将折扇用在礼法上,例如穿外出和服出门正式拜访人家时,大抵在腰带间塞着一把折扇。待主人请你进屋,在榻榻米房与主人相对而坐打招呼时,先以持扇的右手将折扇搁在自己膝前,演出一种相当于“结界”(けっかい/Kekkai)的神圣场所,表示你是主、我是客的意思。

此外,由于折扇有大有小,有些制作得非常精致,可以当室内装饰品。还有,送别人现金时,正式场合是把装有现金的袋子搁在扇子上,再转个圈让扇头指向对方,也就是说,从对方看来,折扇呈“末广”形状。

京都岚山“车折神社”(くるまざきじんじゃ/Kurumazakijinja)于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天举行“三船祭”(みふねまつり/Mifunematsuri),重现平安时代贵族的泛舟游。船只约有二十余艘,其中有一艘名为“扇流船”(おうぎながしぶね/O–ginagashibune),船首坐着一位身穿十二单衣的平安时代宗姬,这是京都艺伎为了祈求歌舞技艺日益精进而把折扇放水流的仪式。此祭典每年都会聚集十万以上的观光客,有兴趣的人到京都时不妨去参观一下,场面非常豪华,可以体验千年前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风流氛围。

另一场与扇子有关的著名祭典是和歌山县熊野“熊野那智大社”(くまのなちたいしゃ/Kumanonachitaisha,世界遗产之一部分)于每年七月十四日举行的“扇祭”(おうぎまつり/O–gimatsuri),又称“那智火祭”(なちのひまつり/Nachinohimatsuri),是日本三大火祭之一,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祭典当天上午先向神祇奉祀舞乐,下午再自大社抬出十二顶高约六公尺的扇神轿,前往那智大瀑布附近的“飞泷神社”(ひろうじんじゃ/Hiro-jinja,供奉神体正是落差有一百三十三公尺的大瀑布),而自飞泷神社出发的是十二根各有五六十公斤重的大火把,双方会在两旁都是树林的昏暗参道石阶相遇,这时会演出一场约两百人的火焰大乱斗。正确说来,是全身白色装束、手持日之丸扇子的人会挥着扇子为抬火把的人鼓舞或泼水,因为大火把真的很重又很大,持火把的人一不留心便会烫伤。

那智扇祭是和歌山县的无形民俗文化财产,祭典中奉祀的乡土艺能“那智田乐”(なちのでんがく/Nashinodengaku)更是国家指定的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