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第一章 青苹果乐园(6)

我觉得风和雨这两兄弟才是真正的叛逆小孩,那种到了高中以后才开始初露锋芒的人根本不算什么。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天晚上他们的妈妈满院子找他们找不着,还通知了学校。后来听说他们只是在玩捉迷藏。雨说:“我们只是在玩呢!”

这种漫不经心的快乐语气让我感觉到他们的性格是如此天然,如此难以融入当时铁板一块的学校、家庭和众口一心的没有个性的孩子们。我甚至有些羡慕他们,即使在学校他们是受打击不被带见的一小撮。

小时候大家都单纯,爱憎分明,谁学习好、谁善玩、谁家有钱就喜欢和谁在一起,根本没想到也看不到更深刻的内心世界。当时我们班有个男生转学时,男生、女生纷纷主动送他礼物,因为他家特别有钱。都传说他家有好几间大房子。我还送了他几块香水橡皮,维多利亚常常借此来笑话我。

我的普通话已经说得不错了,那时我最好的朋友是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是文艺委员,她也常常为作业发愁,虽然她每天都基本上能在八点之前写完。

小学时的夏天,为了让学生睡午觉,学校的大门在中午2点才开。11:45放学,下午2:30上课。可每天中午一点左右,校门口就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等待开校门的小学生。真不知道当初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精神,站在校门口锲而不舍地等待,就为到校门口小摊上买几毛钱零食。

那时我们最爱吃的是“玫瑰丝儿”,一毛钱一小袋,里面是丝状的甜食。“魔鬼糖”也流行过一阵子,大家课间买来糖吃,舌头一伸出来都是青的、紫的。后来报纸上登“魔鬼糖”含色素太多,不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便禁止我们再买,风靡校园的“魔鬼糖”才销声匿迹。还有三分钱一块的“酸三色”、五分钱一块的“话梅糖”,都是我们比较常吃的零食。

后来班里又流行起一个新爱好,那就是养蚕。基本上都是女生在养。从门口的小摊上(又是门口的小摊!看来那里真是引导我们的潮流)买来,然后每天放学后就惦记着去摘桑叶喂蚕。

刚开始养时很多蚕中途就死了,很少有挺到结蛹的时候。有些蚕是吃了带水的桑叶拉肚子拉死了。还有些人找不到新鲜的桑叶把蚕给活活饿死了。

我和维多利亚也都养了蚕,有天晚上,下着大雨,我接到了维多利亚的电话,她的声音听起来非常焦急,她说她家没桑叶了,要出门给蚕找桑叶,问我能不能陪她一起去?我吃了一惊,平时维多利亚都不慌不忙的,现在却为了几只蚕急成这样,如果我的蚕快要死了,我会不会有勇气像她一样找朋友求助?

我没让这种疑问在脑子里停留太久,就痛快地答应了她,约她一会儿在路口见面一起找桑叶。我跟妈妈简单地说了一下就撑着伞出了门。到十字路口时她还没到。我在大雨中等着她,几分钟后,雨雾里她和她妈妈一起出现在我面前。看到我已经来了,维多利亚妈妈放下心来,叮嘱了我们几句,就回去了。

我平时都去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军队大院找桑叶。那里有几株很茂密的桑树,一到秋天,我还经常去那里吃桑葚。那里有十几幢小洋楼,可能都是几十年前建的老房子,是苏式建筑,住在那个院里的都是级别很高的军队干部。我认识这里住着的一个孩子,比我小一岁,她爸是军官,她们一家人住着一幢楼,还有小保姆。我暗自感慨道:“看人家里,每天还喝酸奶呢!”

我和维多利亚连夜打着伞跑进大院,一人摘了一塑料袋的桑叶才走。那天我们浑身都淋湿了。听说她家的蚕就是因为这“救命粮”才活到了秋天。等到了冬天,蚕下了一张纸的蚕卵,后来那些卵都让我给扔了。也许是让我家暖气太热给烤的,那些卵都干了,没法再变出小蚕。

我们养了一段时间后就玩腻了,大家都又接着迷上了别的东西,没人再养蚕了。

我们这几届的小学生正赶上了上特色班,就是培养课外业余爱好的活动。一个礼拜有几天放学后就见学生们急忙赶去上特色班,我没什么音乐或数学方面的兴趣,就报了一个航模班,就是用粉笔雕出船的样子,一点都不浪漫。后来航模班学完了,教我们航模班的老师又教我们拿电烙铁焊半导体,一不小心就烫着手。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电烙铁那股热呼呼的味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