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既知人又知己

我们再来看一个国际大企业家由"不自知"到"自知之明"的经过,以及给人们的启发。

美国的约翰·D·洛克菲勒很厉害,据说23岁时就全力追求他的赚钱目标,到33岁赚到了100万美元,43岁他创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垄断公司企业"标准石油公司"。据说当时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周的收入可以达到100万美元。他非常了解商场、了解竞争的对手,否则他不会胜利,但是他对于自己却缺乏全面的了解,缺乏正如老子说的那种"自知者明"。

他不知道财源滚滚正在向自己滔滔涌来的时候,自己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怎么回事呢?到53岁时,因为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烦恼、忧思的赚钱生活中,他已经很快向着坟墓走去。你看他,失眠,消化不良,头发和眼毛都掉了,整个人"像个木乃伊"。他不知道就在拼命赚钱的过程中,自己也正在一滴一点地变化着,最后是医生告诉他身体的恶化情况,让他选择一是财富和烦恼,一是生命本身。

洛克菲勒在医生和事实的面前,他才开始真正从这一角度来认识自己,于是他选择了后者,即是生命,即是退出原来那种生活。有人说他如果再不认识自己,那么他很快就结束了生命,五十几岁就死了。正因为他顿悟了,及时有了解自己之明,因此有人说他多活了四十多年(《天津法制报》吴章文)。他退休了,重新调整了自我,结果他竟然活到98岁。

正因为重新认识了自己,有意思的是,他的这种自知之明又促使他重新去认识金钱与事业。他从以前贪欲地占有财富转变为热心去做慈善等事业,比如他曾经捐出数百万美元,去支援一所因抵押权而关闭的学校,将它建设成为举世闻名的芝加哥大学。他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基金会,致力于消解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无知。在他的资助下,发现了盘尼西林,以及其他多种发明。

这个事实也说明要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一旦真正认识自己,会给人生、给人际关系开拓出一个新的景象、新的成功来。

既知人又知己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这是何等美妙的人际交往的智慧啊!老子非常懂得辩证法,他教你得把两方面辩证地结合起来。只有一方的"知人之智"不行,只有另一方的"自知之明"也不行,而应当合起来,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这就在人际关系中做到明智了。

我们想起《孙子兵法》中的智慧,这是可以和《老子》的智慧互动解读的。《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看,要打仗百战百胜,就得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那么如果追问下去,只知己不知彼,或是只知彼不知己呢?那么结果就是一胜一负。什么意思?就是胜败各占50%。如果不知己也不知彼,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了,那就是彻底失败!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如果我们来解读一下军事家孙膑与庞涓中的"知己知彼"与"不知己知彼"的情况是很有意思的。庞涓和孙膑本是同学,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他有"知人之智",也有"自知之明",因此完全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孙膑。但是可惜的是,他又没有进一步正确引导自己的"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比如向孙膑好好学习讨教,再比如强强联合起来,共同干一番大事业,而是认为同行是怨家,妒忌他。庞涓暗中派人召来孙膑,当然是不怀好意的,特别看到魏惠王对孙膑很器重,就更加重了对孙膑的妒忌。于是庞涓盗用法令,削掉了髌骨,弄断了他的双腿,还在他的脸上刺字,目的是不让孙膑露面,那就没有人超过自己了。

从这里看到,孙膑和庞涓同学一场,当然也了解庞涓,但是可能没有深层地了解,特别是没有在已经变化的时空中了解他的心态、行动,所以没有能及时地识破庞涓的暗算。他应召而去,又失去了宝贵的双腿。这可以说,孙膑的"知人之智"还有不够的地方。但是孙膑毕竟是孙膑,他足智多谋,在沉痛地反思了这一切后,当然读懂了庞涓其人,开始深层地"知庞涓其人"了,所以利用齐国使者的来访,逃出了魏国,投奔齐国。庞涓没有能料到孙膑的这一招,被他逃出了自己设置的牢笼,这是庞涓没有能深层地"知孙膑之智"。

此后事情的发展是庞涓越来越不了解孙膑与自己,而孙膑却越来越了解庞涓与自己,因此双方打仗,庞涓必败是注定的了。

其后在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齐威王本想请孙膑为将军,孙膑很有自知之明,辞谢了,只担任个军师。这可能还有一招智慧,就是我孙膑不出头露面,让你庞涓不能摸清齐军的底细。这样就变成我知你的谋略,而你不知我的谋略。

齐国将军田忌原来打算领军直至赵国救援,孙膑想出妙计,就是引军直奔魏国的大梁,直接攻打它的都城。因为此时魏国的精锐部队都用在攻打赵国方面去了,那么城里必定空虚得很,这一攻打必定使得魏军放弃赵国而急忙来自救。正如孙膑所料,魏军果然这样做了,而齐军就在魏军返回途中的桂陵地方以逸待劳,狠狠打击了他们,大破魏军。这就是有名的一举两得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的故事。根据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记载,在桂陵之战中齐军大败魏军。从这里可以看到,孙膑与庞涓在知人、知己方面综合水平的高低了。

过了十三年,魏国又和赵国联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的将领田忌还是采用直扑魏国大梁掏老窝的方法,迫使庞涓赶快离开韩国来救大梁。孙膑又出奇谋了,他对田忌说:"魏国兵很勇敢,一向看不起齐国兵,认为是胆小鬼。我们就来个因势利导,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造十万灶,第二天造五万灶,第三天造三万灶。"这里要说一说,什么叫"十万灶"、"五万灶"、"三万灶"?今人主要有两种解释,举个"十万灶"的例子来说,一是说供应十万人吃饭的炉灶,一是说十万个炉灶。前一说法是十万人,而炉灶多少不知道;后一种说法是炉灶十万个,但吃饭的人数不清楚。虽然不能断定谁是谁非,但不太要紧,因为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根据炉灶可以判断出军队的人数来。庞涓行军三天,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已经超过半数了。"于是他舍掉他的步兵,用轻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一直在观察形势,看到庞涓上钩,估计这天晚上庞涓会追到马陵,他就埋伏了重兵,还在一棵大树上削了皮,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字,并约定:"晚上一看到有火光亮起来,就往那儿射箭!"有意思的是,庞涓真的来了,他想看树上写了什么,就取火照着看,还没有看完,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就自杀了,临死说了一句话:"遂成竖子之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