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五味令人口爽


王弼有个注释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这太哲学了,人要活着就要靠外物来养活自己,保养自己,比如吃、穿等,吃饱了,穿暖和了,这就行了,这叫"为腹"。老子用"腹",来代表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人活着千万不能成为外物的奴隶,不能被外物奴役,不能被外物物化了,因为你是人,不是物!这就叫"不为目"!老子这里用"目"来代表了耳、口、心、行等,是说千万不要让五色把人的眼睛搞盲了,让五味把口的味觉搞错乱了,让打猎把人的心智搞疯狂了,让难得的宝物把人的品行搞坏了(《老子》第12章)。今天不就有许多这样被物化的人?贪于美食则被美食物化了,贪于金钱则被金钱物化了,贪于财产则被财产物化了,贪于女色则被女色物化了。

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这里又说了一个道理:"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是什么呀?五味就是酸、苦、辛(辣)、咸、甘这五种味道,也指醯、酒、饴蜜、姜、盐这五种调味品,这里的醯就是醋。后来古代就把"五味"泛指各种味道和各种味道调和而成的美味食物了。什么叫"口爽"?爽,是差错的意思,就是"毫厘不爽"中那个"爽"字的意思。这是说,口感、口味出了问题了!

你看,皇帝、诸侯、贵族们天天山珍海味,这就是五味调和的美食嘛。好不好啊?当然美啊,可是老子说出一个道理:"五味令人口爽!"其实我们想一想,这个道理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一个上海人天天有宴会,到后来会觉得越来越没味道了,他觉得还是那个几毛钱的酸咸菜有味道,多鲜美啊!比如一个北京人日日有饭局,到后来都吃不出味道来了,他觉得还是那碗普通的炸酱面带劲,有滋有味的!你看,这就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的好多智慧就是从现实的生活中妙悟出来,提炼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和老子时代比较接近的那些饮食情况,可以验证老子的观点很有道理。

春秋五霸之一,齐国的齐桓公可以说吃遍了天下的美食,可是吃到最后真是"五味令人口爽",再也不感到"五味"的美妙了。面对着这些山珍海味,毫无滋味,于是他想到只有人肉没有吃过,他想吃。他对人家说:"惟蒸婴儿之未尝!"太可怕了,本是好好的心灵,因为贪欲五味之美食,被一个邪念控制住了,被美食物化了!他的一个臣子易牙知道后,就投其所好,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了给齐桓公吃。你看,这真是美食引出的祸害啊!

贪恋美食带来的祸害,还不仅如此,管仲临死前曾劝告齐桓公,在他死后要齐桓公远离四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易牙。管仲评论易牙,说:"人情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易牙竟然不爱自己的孩子,将孩子蒸了给你吃,将来他对你也会真爱吗?"齐桓公在管仲死后,开始确实听从管仲的话,恨这四个人,并且罢了他们的官。不过没有多久,老毛病又犯了,没有美食实在难熬啊!易牙被罢了官后,没有一个厨师比得上他的手艺,烧出来的饭菜没有一个能像易牙那样做得鲜美的。于是齐桓公再也忍不住了,忘掉了管仲临死前的既定方针,重新起用了这四个人。自己的贪恋美食的欲望是暂时满足了,但是闯下了天大的祸了。这四个人上台以后,联合起来作乱,把齐桓公包围在一间小房子里,不让他出来。他饿了,不准给他送食物,他渴了不准给他水喝。一个一国之君备受饥渴之煎熬,这时他一定会反思到许多许多的人生问题的,当然其中必有人生与饮食的问题。好不容易,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宫女,终于从一个小洞里钻了进来,告诉他:"四个人已经分掉了齐国,道路已经十天不通了,饮食将再也得不到了。"这位国君听了,心里好伤心,好伤心啊,他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霸主,到了如此地步,因此就自己用头巾包头而自杀了。好惨啊,死了很多天了,也没有人知道,后来看到这小屋的门里怎么爬出这么多的虫子啊,进去一看才知道"桓公之死也"。历史实在是一个铁面无私的讽刺家,一个特大的美食家竟然最终因为无食无饮而饿死!太让人感慨了!

再回想到那个饮料,比如那酒,喝过头了,也是一样的"令人口爽"!酒喝多了,最后就不是酒了,像没味道的白开水了。现代人常听见,老婆骂丈夫酒鬼,不说喝酒,而是说:"你又到哪儿去喝马尿了?"你看,这位女性太智慧了,喝酒一过了头,美酒就成"马尿"了!其实真比马尿还不如,它让人开车闯祸啊,它让人酒精中毒啊!

中国的文字太讲究了,太可以咀嚼了,你看一个"丑"字怎样写呀?繁体字写成"醜",一面是个"酉","酉"就是酒坛子,也就指酒;一面是个"鬼";酒喝多了就不像个人了,而成了"鬼"了,成了"酒鬼"了,那"鬼"不是很"丑"吗?酒这个东西,古人有一种传说,说是仪狄发明的,他献给大禹,大禹一尝,"饮而甘之",说好甘美啊!不过,他却疏远了仪狄,要断"绝旨酒",因为他觉察到饮用这样的酒,确实很诱人,但是正因为诱人,也就会使人流连忘返,而一旦沉溺其中,不是一件小事了,后果不堪设想。大禹很有洞察力,据说他已经预料到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的人。后来夏桀、商纣王不就是那样沉溺于饮酒,把国家都喝光了?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原因,但是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值得反思。

老子的这个饮食之道很清楚,也不复杂,但是历来听进去的不多,努力去实践的尤其困难,特别是那些权贵人物,那些大款们,他们拥有这么多的美食,为什么不享受一番?为什么要割爱?这实在太难了。

从古到今,熊掌可是著名的美食,而且也是难得的美食,有几个人能吃到它们呢?《孟子·告子上》里边就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你看,鱼当然不能和熊掌相比了。刘向《新序》中说到,商代的"纣王怒熊羹不熟而杀庖人"。元代的《饮膳正要》就记载"熊汤"、"熊肉羹"是"聚珍异馔"。

有意思的是《左传·文公元年》记载一段趣事:楚国的楚成王因为挑选太子不慎重,结果其中一个儿子不服,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让叛乱军队把他的父亲楚成王包围在宫廷里,准备杀了他。这时候,那位楚王提出一个请求:"儿子,让我吃了熊掌再去死吧!"这真是一个昏聩的楚国之君,又是一个极其浪漫的美食家,他对熊掌可以说是生死之恋了!浪漫的事还没完,他的儿子还不答应他吃熊掌,结果带着深深的遗憾上吊死了。于是给他封了个谥号,叫"灵",但是他死不瞑目,大家一看不行啊,怎么办啊?那就给他换个谥号,叫"成"吧,神奇发生了,这位国君居然原来不合上的眼睛,马上合上了!为什么呢?原来谥号"灵"是个恶谥,"乱而不损曰灵",就是说你是个无道的昏君。他不愿意死后被人称为昏君,因此就是死不瞑目。后来改了个"成"字,这是表扬性质的,"安民立政曰成",于是他合上了眼。历史学家写得太生动,太有声有色了,令人忍俊不已,叫后来的人读了真佩服一支生花妙笔啊!不过这里还有智慧,因为熊掌这东西,你想要煮熟多不容易啊,那时候没有高压锅啊,所以得花好长的时间,历史记载好多厨子因为到了王公贵族要吃熊掌的时候,还没有煮熟,就被杀了,多可惜啊!所以,楚成王提出的要求的深层可能还伏有一计,即是利用煮熊掌的时间很长,希望有救兵来改变局势。可是对方也不笨呀,当然不会同意的。熊掌啊,熊掌,要说的太多了,令人感慨不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