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破灭之路(3)

 

3

《三国演义》大体上从黄巾之乱开始,而其后的情节中有很多地方为读者所熟悉。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黄巾之乱后的论功行赏。包括中常侍张让在内的十二个宦官成了列侯。他们并未上战场,功劳全来自于在皇帝身边参与制定作战计划。党锢之禁虽然解除,但东汉朝廷依然是宦官的天下。

说宦官坏话的人受到了处罚。皇甫嵩曾斩了黄巾军的地公将军张宝,立有这般功劳的他因拒绝了张让借钱五千万的要求,被以“过度使用军费”的理由撤了车骑将军的职,食邑被削去六千户。更有甚者,曾上言“天下大乱是宦官之罪”的谏议大夫刘陶死在狱中,这在人们意料之中。刘陶曾是洛阳太学的学生运动首领。

中平五年(188),朝廷设置西园八校尉。黄巾余党仍在各地活动,西北羌族的动向也不让人放心。地方官担心自己失职,于是瞒报造反,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在东北,乌桓族的首领联系了心怀不满的汉人,从辽西肆虐到北京一带。前往征伐的是骑都尉公孙瓒。不管怎样,东汉意识到增强军备的必要性,设置了相当于近卫军的西园八校尉。汉朝校尉是指挥军队的两千石武官。同时出现了八个军队司令官。其中有一个宦官蹇硕,除了担任上军校尉,指挥其中一个军团外,还监督着其他七个军团。

在设立西园八校尉的第二年——中平六年(189)四月,三十四岁的灵帝死去。不知是不是宿命,东汉皇帝即便生了儿子也很难养大。因此,何皇后所生的刘辩被寄养在民间一个姓史的道士那里。后来,后宫王氏生下一个叫刘协的儿子。嫉妒心很强的何皇后杀了王氏,但这个孩子被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收留,所以没事。灵帝死时刘辩十四岁,刘协九岁。实际上这两个同父异母兄弟中,弟弟远比哥哥优秀。或者可以说是哥哥实在上不了台面。灵帝在死前没有立皇太子,生病后就把次子刘协托付给西园上军校尉,也就是掌握最大兵力的宦官蹇硕。

为了让刘协即位,就必须诛杀刘辩的舅舅、大将军何进。于是宦官设局请何冲前来,但何冲在途中有所觉察,又逃回去了。灵帝死去两天后,刘辩登基,改元“光熹”,表面上看是何太后的哥哥何冲掌握了政权。只不过,只要宦官势力仍然强盛,就不能说他真正地掌握了政权。这个时候,八校尉之一的袁绍劝何冲“把宦官全杀了”。袁绍是豪强中的豪强,是每四代人就必出三公的名门之后。正因如此,他既对宦官有很强的敌忾之心,也有名门出身的死心眼。何进首先捕杀了蹇硕。蹇硕既是宦官又掌控军队,是被先帝托付次子刘协的人物,所以何进必然会先用他来祭旗。接下来何进包围了养育刘协的董太后的哥哥骠骑将军董承的府邸,并杀了董承,董太后因此暴卒。《三国演义》中说是被何进毒杀,《九州春秋》说是自杀。董承虽不是宦官,却站在何进外甥的对手一方,于是何进就早早消灭了他。因此,何进对诛灭宦官反倒不是意志很坚定。妹妹何太后说如果没了宦官,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可见何太后对政治也是有野心的。此外,何进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等人受了宦官的贿赂,也在游说他不要废止宦官。 

这一次,可以想见宦官也要拼命了。不管怎样,这是性命攸关的事情。于是,他们借何太后之名召何进进宫,在嘉德殿前斩了他并弃尸。这是陷入绝境的宦官豁出性命的反击。在斩了何进之后,他们紧闭宫门,拥戴皇帝刘辩,摆出固守的架势。

袁绍和堂弟袁术为了诛灭宦官,不停地召集四方猛将豪杰。曹操也收到邀请,但他笑着说“宦官自古就有,不给他们权宠就行了。要诛灭元凶,派一狱吏就已足够,这样集结兵力过于小题大做”,不怎么热心。如果考虑到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就能理解他为何对诛灭宦官如此不积极。

何进不择手段,甚至曾召唤以凶暴而著称的董卓前来。狡猾的董卓在河东按兵不动,隔岸观火。就这样,何进把事情闹得太大而成为宦官关注的对象,继而被诱杀。

袁绍、袁术以及何进的部将们破宫门闯入,抓住了赵忠等十常侍,并斩了他们。去势了的宦官没有胡子,长着单调的脸,所以不少没胡子、发福的普通人也被误杀。这天袁绍等人在宫中杀了两千余人。

十常侍中只有张让和段珪两人带着皇帝和皇弟,几十个人艰难逃出,却在一个叫小平津(河南省)的地方被卢植等人追上。卢植被监军宦官进谗,受过囚车送归的屈辱,因此对宦官之恨可谓深入骨髓。事已至此,两个宦官不得不投河了断。

皇帝兄弟在由卢植等人护卫回宫的途中,总算遇到了刚动身的董卓军。在董卓询问事情经过时,皇帝刘辩简直就是答非所问,而皇弟刘协则是应答如流。可以说真的是选错了皇帝。

董卓在前往洛阳的途中捡到了皇帝兄弟,所以就有了拥戴的有利地位。进入洛阳后,改元“昭宁”,接着废了皇帝刘辩,立其弟刘协,改元“永汉”。刘协正是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

通过废立皇帝,董卓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他以何太后侍奉婆婆时无礼为由将之毒杀,还杀了她母亲舞阳君,甚至把自己废掉的刘辩也毒杀了。

接着董卓获得相国之位。西汉的建国元勋萧何担任了这个职位之后,谁都有所顾忌,虽有吕后时代的吕产等例外,近四百年来这个职位一直空缺。毫无顾忌地登上相国位置的事实表明,接下来董卓有篡夺帝位的想法。年号被恢复成原先的中平六年(189)。

中平六年频改年号,中平、光熹、昭宁、永汉,既而又是中平,让人眼花缭乱。

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反对董卓的独断专行,尤其是废立皇帝,全部离开了洛阳。不言自明,他们试图在不久之后结成反董卓联合军,再次攻打洛阳。

次年——初平元年(190)正月,反董卓联合军起兵,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因皇帝在董卓手里,官职是不得已自称的。

针对于此,董卓强行迁都长安。出身陇西(甘肃省)的董卓认为,把皇帝移至自己的地盘是上策。他担心留在洛阳就会陷入孤立。为了断绝人们的恋乡情绪,别说是洛阳的宫殿,就连民宅也悉数焚毁,据说是一场二百里以内鸡犬不留的大破坏。居民也被强制移居到长安,途中死了很多人。

反董卓联合军中第一个到达洛阳的是出身富春(浙江省)的孙坚。他自称是《孙子》作者孙武的子孙。不过孙坚只是个小县吏出身,不是所谓豪强家门。他在平定黄巾之乱中立了功,终于做了两千石的司令官,此时仍归袁术管辖。他进入洛阳已经是在董卓的大破坏之后了,不过传说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三国时代和蜀、魏三分天下的吴,是由孙坚之子孙策、孙权构筑基础的。

这样说来,就不能不提到蜀汉之主刘备了。他也参加了黄巾之乱的平定。然而,其余诸将,不用说曹操本来就是两千石的司令官,就连孙权都做了两千石的司令官,而刘备不过是个县尉,四百石到两百石的样子。与其说是论功行赏不公平,不如认为刘备在当时也就这点实力更为恰当。

刘备自称和汉王室有关系,但当时这样的人数以万计。刘备善于结交豪侠,他的出生地盛产名马,商人张世平、苏双在此地贩马,给了刘备一大笔钱。一般认为关羽和张飞是从这个时代起就做了他的手下。至于关羽,《三国志》称他是解县(山西省)人,因故亡命,曾寄身于刘备门下。究竟是什么原委则没有注明。解县是产盐之地,可能是关羽走私了属于政府专卖的盐,因行动暴露,不得不出逃。

刘备带着少数几个一手培养的武将,横行于乱世中,最终成为蜀汉之主。曹操在董卓入长安的次年——初平三年(192),如前所述,收编了30万青州黄巾降卒,一跃成为强大势力。同年四月,长安的董卓死在被王允挑拨的部下吕布手中。

董卓死后,长安陷入他的部将们——李催、郭汜、樊稠、张济的混战中。长安曾被更始、赤眉等军队变成废墟,在总算迎来重建的时候,又重新变回以前的荒野。

董卓一死,在长安无法抑制对洛阳思乡之情的人们就没有必要继续留在这片持续荒废的土地上。献帝一行逃出了长安,时间是建安元年(196)。长安的军阀们寻思不能放过这枚玉将1,开始追踪,不过前面也提到过,在黄巾系白波军的帮助下,献帝他们终于回到了东都。然而,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曹操将献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河南省许昌)。这段时期,洛阳也开展起重建工作。

通过董卓的事例可以发现,拥戴皇帝的人占据着绝对有利的位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