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405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出海下西洋。此后直至1433年,郑和又先后六次率领船队漂洋浮海。郑和船队的远洋航行,以规模之大、船员之众、耗资之巨、范围之广,创造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对郑和船队史诗般的远洋航行,史学界给予了高度的赞赏。然而,令人感到不无遗憾的是,郑和船队远航的动因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资料早已在15世纪中期被销毁,近现代史学家对郑和出海动因的研究仅仅依赖于史料中遗存的零星记载。

传统观点认为,1402年建文帝被朱棣篡夺皇位之后失去了踪影,朱棣担忧建文帝逃往国外组织兵力反攻倒篡,为此派遣郑和出海寻找潜逃的建文帝。目前,许多史学家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耗竭巨资,遍历亚非三十余国,其长年累月、不惜代价而又漫无涯际搜寻,如果说仅仅为了一个仁弱的建文帝的失踪,显然是不合情理的。”1还有学者指出:“(寻找建文帝)当也不能光靠郑和亲自察访,其随员也应知道一二,为何费信、马欢、巩珍辈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朱棣是否会一而再、再而三直至六次地派郑和大张旗鼓地在同一地区寻找建文帝。”

另一种传统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仔细查阅史书中有关朱棣的记载,他并没有任何企图在国外显示中国武装力量的言行,反而朱棣曾经多次强调不必为外夷而劳民伤财。2很难想象,在外交方面坚持“不肯自我扰之”的朱棣,会花费巨大财力在二十多年之间六次派遣庞大的船队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炫耀武力。

近现代史学家流行着一种看法: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海外贸易。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近现代思维曲解历史。明朝政府长期施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曾下令严禁私人下海经商。许多史料显示,郑和在航海过程中所做的“外贸”大都是付出多、收取少,从来不计盈利,有时更是慷慨奉送。因此,郑和下西洋根本不可能是为了促进海外贸易。

除上述观点之外,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动因还有另外一些猜测。例如,协助以满剌加为首的南洋回教国同盟反抗爪哇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国的统治,或者联络印度等国抄袭帖木儿帝国的后方以此牵制其东侵,等等。然而,这些推测不仅没有足够的史料加以验证,而且也无法自圆其说。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朱棣会为郑和远洋航行付出如此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什么这位皇帝会在二十多年间六次指派郑和跨洋远航?为什么明朝政府会为郑和船队配备如此众多的船只?朱棣命令郑和航海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这些令人感到费解的历史疑团紧紧地吸引着我的注意力。好奇心引发我对明成祖朱棣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史料之后,我确信,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因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