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以东为上的古代世界地图

5世纪至14世纪期间,欧洲知识界一直深受基督教教会的控制。为了维护基督教的统治地位,教会想尽一切办法排挤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西方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欧洲的“黑暗时代”。

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基督教教义主宰着欧洲的地图学。此时期欧洲出现的地图基本上都将世界绘成一个圆圈,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位于地图的中心,伊甸园所在的东方处于地图的上方。这些圆形世界中间通常用一个与英文字母“T”相类似的图形将整个世界分成欧、亚、非三块大陆。欧洲与亚洲之间隔着顿河或者黑海,非洲与亚洲之间为尼罗河,将欧洲和非洲分开的则是地中海。史学界认为,这一形状的世界地图是7世纪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圣·伊斯多尔(St. Isidore)发明的。这种世界地图出世之后,其模式在欧洲盛行了近八百年。由于这种世界地图的构成要素是一个圆圈和其中的“T”字,史学界普遍将这类地图称之为“T-O世界地图”。2据统计,欧洲目前已经发现了六百多幅这种类型的古代世界地图。这一数字显示出,在黑暗时代的欧洲地图学中,T-O世界地图居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中世纪早期,欧洲还流行着另外一种世界地图。它看上去略比T-O世界地图复杂,但基本上保持了T-O世界地图的格局。这种世界地图通常绘出欧、亚、非大陆上的四条主要河流,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并且将亚当和夏娃画在地图的正上方。据称,这种地图最初源于8世纪西班牙修道士贝徒斯(Beatus)之手。为此,史学界将此类地图称之为“贝徒斯地图”(Beatus Map)。

13世纪之前,基督教教义认定世界是一个平坦的圆形,耶路撒冷位于大地的中央,大地四周都是深不见底的海洋。在基督教教义的主导下,当时欧洲人绘制世界地图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解说《圣经》中讲述的世界,而不是为了表现真实的地域轮廓。那时,欧洲的世界地图绘制者大多是教堂的神职人员,他们绘制的世界地图通常作为基督教书籍中的插图,或者挂在教堂内作为宗教宣传画。这些地图内容简单,注释稀少,图中描绘的重点是天堂所处的方位和圣地耶路撒冷的所在地。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世纪早期欧洲人绘制的T-O世界地图和贝徒斯地图,总是按照《圣经》中的记载,将伊甸园所在的东方作为地图的上方,以耶路撒冷作为地图的中心。

13世纪下半叶,欧洲绘图师们逐渐将一些地理信息添补到T-O世界地图之中,“T”和“O”两个构图要素开始发生了变化,并且逐渐从图中消失。但是,以东为上方的绘图原则很长时间维持不变。1260年《帕萨尔特地图》(Psalter Map)被史学界视为欧洲13世纪世界地图的代表作之一。此图为圆形,耶稣被画在图的正上方,他左手持有一个传统的T-O世界地图。帕萨尔特地图中的所有文字注释都与《圣经》有关,T-O结构在此图中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此地图仍然以东为上方,耶路撒冷仍旧处在图的正中央。

进入14世纪,世界地图在欧洲摆脱了作为《圣经》图示的地位,渐渐地被视为一件独立的作品。从14世纪一些欧洲教堂的图书目录中可以看到,世界地图开始被单独编排目录,而不是像以前仅仅作为书籍的插图。西方史学界将欧洲这一时期出现的世界地图称之为“转型期地图”。最能反映此类地图特征的,当数维斯康缇教父于1321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和黑格登(Ranulf Higden)于1350年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在这两幅世界地图之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表现地域轮廓的图形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但是,两幅地图仍然严格遵循着欧洲传统的绘图原则,将东作为地图的上方。

从14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人的地图方位格局出现了实质性变化。许多欧洲地图学家放弃了以东为上的传统,改成将北作为地图的上方。同时,他们不再将圣地耶路撒冷置于地图的中央。最为典型的图例就是1415年《德·韦哥世界地图》。此图以北为上,图的中心位于曾经作为蒙古帝国天文、地理研究基地的撒马尔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