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求法僧:践流沙之漫漫(5)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印度贵族,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他自少时就有神童之誉,后来又在克什米尔和喀什等地兼修大乘、小乘佛法。苻坚派遣吕光前往西域时曾对他说

——你一定要把龟兹的鸠摩罗什带回来。

在当时的佛教界,天才鸠摩罗什之名已尽人皆知。

鸠摩罗什自己也有顺便到东方布教的意愿。乱世中的中国,正如饥似渴地寻求佛教的救赎,可惜佛法正统还未能普及。此时的鸠摩罗什对传播佛教一定抱着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吕光攻下龟兹,也为鸠摩罗什创造了前往东方传教的机遇。跟随吕光往东,一定有更光明的前途。可惜事与愿违,吕光似乎打算就此在龟兹落脚,于是鸠摩罗什假借凶吉之说奉劝吕光回归东部。

吕光带着鸠摩罗什东归,在武威一带建立了政权,这就是五胡十六国中的后凉。法显途经河西往西去,是此后十五年的事。为了躲避战乱,法显没有经过武威。假如他当初路过武威的话,就没有必要继续往西去了。关于佛法的种种疑问,天才的鸠摩罗什一定能够解答。鸠摩罗什从龟兹带来大量经书,其中应该有不少与戒律相关,实际上他也翻译了《梵网经》、《佛藏经》等律藏经典。

法显出发两年后,鸠摩罗什受后秦的姚兴之邀来到长安。如果当初法显出发的时间推迟两年的话,他前往天竺的整个计划都可能被取消。

法显去到天竺才得以解明的疑问,以及在那里入手的律藏经典等,这些问题在他出发两年后,在长安也得到了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有人会认为法显的大旅行不过徒劳一场。

然而较之实际的收获,法显的天竺之行得以完成这个事实具有更大意义。第一个从中国到达天竺的求法僧竟是法显这样一位平凡而诚实的老人,这个事例对世人产生的激励是不可估量的。

但有一个疑问。法显前往天竺之前,难道不知道名僧鸠摩罗什就在武威吗?鸠摩罗什不是自早年起就扬名佛教界了吗?或许当时的信息传递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准确。

这只是我的推测。建立后凉的吕光以及他的后继者们,一定是把鸠摩罗什当作国宝一般秘藏起来,所以外人难得与之接触。据《晋书·鸠摩罗什传》记载,鸠摩罗什专擅占卜吉凶,而且料事如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够预言将来的名僧比宰相更为重要。

前秦的苻坚曾动员十万大军攻陷东晋重镇襄阳,并在那里获得了名僧道安和名儒习凿齿二人。这时苻坚对宰相说:“我用兵十万攻下襄阳,得到的是一个半人。”也就是说道安算一人,习凿齿算半人。苻坚表达的并不是得不偿失之意,而是想说名僧价值之高非同小可。

正是这位道安向苻坚建议邀请身在龟兹的鸠摩罗什。可见道安也认为,鸠摩罗什是比自己更有价值的名僧。于是苻坚命令出征西域的将军吕光一定要把鸠摩罗什请回来。

既是如此可贵的名僧,吕光父子要把鸠摩罗什秘藏起来的心理也可以理解。

并且,可以想见,在前往长安之前的十七年间,鸠摩罗什停止了公开的宗教活动。

要想把佛法的正确内容传播到东方,重要经典的翻译最为关键。鸠摩罗什由此应当认识到掌握中国文字的必要性,在这十七年的时间里,他一定在学习汉语和阅读古典。

西域当时属于波斯系国家,而并非突厥系,龟兹使用的语言也属印欧语系,所以鸠摩罗什的母语是与汉语截然不同的语言。吕光攻陷龟兹的时候,鸠摩罗什三十五岁(也有四十一岁一说)。如果他早有打算到东方传教,也可能预先学习了汉语。不过,正式学习的开始,应该是在迁移至武威之后的事。在这段蛰伏期内,鸠摩罗什的存在很可能被世人遗忘。长达十数年的沉默,一定使鸠摩罗什成为传说中的人物。而法显在取经求法的热烈愿望下,更不可能把传说当真。

说到求法僧,通常是指从中土历经险途,前往西域以及天竺寻求佛法的僧人。但是从广义上来说,像鸠摩罗什这样,自西向东传播佛法的人也应该包括在内。因为传授佛祖的教诲,普度众生的行为本身就是在寻求佛法的真髓。

鸠摩罗什被邀请至长安后,在直到离世的短短八年时间里,他翻译了三十五部共二百九十四卷佛经,可说是完成了一项超人的伟业。后来玄奘所翻译的佛经属于逐字逐句的严谨的学术翻译,而鸠摩罗什的译经则以意译为主,把握经典的主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佛法的核心内容。应当算是一种文学性的翻译,这或许与鸠摩罗什中年以后学习汉语的经历有关。

如今在日本广为传诵的《法华经》就是这位西域出身的鸠摩罗什的汉译之作,这是一篇令众多佛教徒为之心动的优美译文。我想,因为这部汉译《法华经》,日本与西域之间暗自拥有了一股联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