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葡萄的东传(2)

 

玄奘途经高昌国的时间据推测是在贞观二年(628)。关于玄奘的出生年,有600年和602年两种说法。不论是哪一年,他经过高昌国的时候,都还是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形容玄奘的外貌,人们一定会用“眉清目秀”这个词。

玄奘年少英俊,抱着宏大的志向要到遥远的天竺去取经学法。对这样一位心志高洁且学问深远的僧侣,高昌国王为之倾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迎接玄奘的高昌国王名叫麹文泰,他想把玄奘强行留在高昌国,甚至不惜使用威逼的手段。

“要是你无意留在高昌,我就把你遣送回长安。”

然而,玄奘前往天竺的意志却坚定不移。无论威逼还是利诱,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

高昌国王觉悟到自己终究无法挽留玄奘,只好作罢,并在玄奘踏上旅途时作了一个约定。

“从天竺归来之时,一定要再次访问我国,请一定居住三年。”

玄奘当即允诺。

然而玄奘未能兑现这个诺言。他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而在此五年前,高昌国的麹氏王朝已被大唐灭亡。

玄奘归唐后所著《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阿耆尼国(今新疆喀喇沙尔地区)为始,不曾提到高昌国的情况。在言及大唐以西诸国的时候这样写道:

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

往昔的独立小国高昌,在玄奘写这本书的时候,已被纳入唐朝的版图,所以不能把高昌列为外国。或许,玄奘在那里备受礼遇的回忆已凝聚在“故地”这个称谓之中。

在唐太宗的攻势之下,高昌被并入大唐,不再是独立国家,国家的机密——酿造葡萄酒的秘方自然也无法保住。

以长安为首的中原各地无论如何尝试,都未能酿造出如西域贡品那般美味的葡萄酒,原因在于原料的不同。

“马奶子葡萄”,这个品种的葡萄正是葡萄酒必不可少的原料。

马奶子葡萄的果实并非圆形,而是一种细长的椭圆形。

我于1973年9月访问了高昌故地吐鲁番,并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参观了葡萄园。令我惊奇的是,那里的葡萄大多是细长的品种,颗粒也不大,大约只有常人的小手指的一半大小。

导游告诉我:“这是马奶子葡萄。”

在当地语言中,圆葡萄叫“由子姆”,椭圆的葡萄叫“萨伊陴”。由此可知,汉语里的“马奶子葡萄”这个名称并非音译。

难道是因为它的形状像母马的乳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并未提及名称的来由。

西域有喝马奶的习惯。我访问哈萨克族的毡包(可移动的住居帐篷)时,曾接受主人的款待。女主人把马奶盛在洗脸盆那么大的容器里,一边不停地搅拌,一边往我们的茶碗里斟马奶。据说搅拌是为了防止马奶凝固。马奶的味道很像稀释成液状的酸奶,其味略酸,跟葡萄的味道也不能说不像。我在吐鲁番的葡萄园看到的细长葡萄颜色多为黄白色,类似于麝香葡萄。那么,马奶子葡萄的名字是来于形状,还是味道,抑或颜色?动物的乳房大多形状相似,从味道上来说,除了马奶之外,一定还有近似的东西。至于颜色,马奶并不偏黄色。

葡萄的名称选用了与马相关的称呼,大概是因为葡萄产地同时也是名马产地的关系吧。葡萄是与汗血马一起被带到东方的。

看来汉代传入的并非马奶子葡萄。唐太宗收并高昌之时,才引入马奶子葡萄这个品种,种植于长安的宫苑之中。高昌国的灭亡使得酿造葡萄酒的秘方得以破解,从此在宫廷大量酿造葡萄酒,并赐予群臣。

《旧唐书》记载:

京师始识其味。

除却一部分宠臣能分赐到西域朝贡的葡萄酒之外,此前身在京都的人们都还未曾尝过葡萄酒的滋味。

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诗这样吟咏葡萄酒。在京都的酒家就能喝到葡萄酒,这大概是在收并高昌之后,也就是7世纪后的事。虽可称得上普及,但葡萄酒肯定仍比其他酒昂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