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感猎人:青少年文化的法定狗仔队

 

当潮流间谍从里向外努力让企业界变得愈来愈酷之际,“酷感猎人”这项新产业也承诺要从外向内让各公司酷味纵横。几家主要的企业酷味咨询所——史泼尼克(Sputnik,编按:此名取自苏联发射的第一枚人造卫星)、《L报告》(The L.Report)、风潮社(Bureau de Style)——都是在1994年到1996年间成立的,来得恰恰及时,可让自己成为各家品牌私人的酷感采购员。这些人的概念很简单:他们上天下海搜索前卫的生活风格,记录在录像带上,附上“修道士很酷”之类大胆的宣言,再交到锐步、绝对伏特加以及李维斯等客户的手中。他们会建议客户在广告案中使用反讽、运用超现实、使用“病毒沟通”(viral communication)。

史泼尼克的创办人洛皮亚诺-密斯顿(Janine Lopiano-Misdom)与德·卢卡(Joanne De Luca)在其著作Street Trends中坦承,几乎任何人都能访问一群年轻人,并归纳出“你怎么知道找到的是正确的呢——你看过他们的衣柜吗?跟着他们的日常作息跑过吗?跟他们有过社交活动吗?……他们是核心顾客,还是主流的追随者?”营销专家运用焦点团体(focus group)及单向镜观察青少年,宛如对方是长成的实验室老鼠一样,史泼尼克就不一样了,它是“咱们这一国的”——它是圈内人。

当然,你必须对这一切有所保留。酷感猎人以及其企业界客户是被锁在一支有点施虐/受虐倾向(S/M)的共生舞蹈中:客户急切想相信,确实存在着超乎自己理解范围的酷感,而猎人为了让自己的建议更形珍贵,夸大了品牌面临的可信度危机。然而,就算某品牌成为下一个耐克的机会微乎其微,许多企业依然是愿意撒大钱的。因此,有了潮流间谍和酷感猎人的辅助,超级品牌摇身变成青少年追随者,哪儿嗅得到酷的味道就往哪儿冲。

1974年,梅勒(Norman Mailer)把城市涂鸦艺术家喷洒的油漆形容成战时朝街头和建筑物发射的大炮,“当你射出你的名字,也许这整个系统里有某种东西就会发出死前的哀鸣。因为如今你的名字覆盖在他们的名字上方……你的存在位于他们存在的上方,你的化名悬挂在他们的地盘上”。25年后,这种关系完全反转。超级品牌从过往的涂鸦艺术家身上搜集情报,把所有人贴上标签——包括涂鸦者自己。没被品牌化的空间已不复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