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品牌化(2)

 

换言之,这不是对摇滚乐的赞助,而是“实况演出的广告”(live-action advertising),媒体顾问沃尔夫(Michael J.Wolf)这么形容这则广告。从企划案的设计明显可知,希尔费格是没兴趣买下某场演出的一个小片段的,就算对方是滚石合唱团也不例外。演出是背景,目的在强力呈现出汤米·希尔费格产品真正的摇滚本质;而这一切不过是希尔费格大计划的一环:在音乐版图占领一席之地,不是以赞助商的身份,而是自个儿粉墨登场——这与耐克在运动世界闯出的成绩有异曲同工之妙。

乐团与赞助商之间的新关系,这种横扫音乐界的现象,希尔费格与滚石的“连手打造品牌”不过是其中最出名的例子而已。举例来说,大众汽车(Volkswagen)促销新型金龟车型(Beetle)的广告时使用了前卫的电子音乐,然后顺理成章就举办了1999年的驾驶节(DriversFest),那是一个由大众汽车印上商标的音乐艺术节,地点是纽约长岛。与驾驶节打对台的是“曼陀珠清凉之旅”(Mentos Freshmaker Tour),那是一个有两年历史的巡回音乐艺术节,金主是一家薄荷产品制造商;在曼陀珠网站上,访客可票选自己最想要的乐团。跟“绝对凯利网站”以及Altoids的“烈得妙”(Curiously Strong)艺术展一样,都不是受赞助的活动:品牌是活动的基础,艺术家则成了活动的填料;这种动力流向的彻底反转,使得任何针对保护非贩卖之艺术空间(unmarketed artistic space)的讨论,显得无药可救地天真。

最能明显看出这股新兴动流的地方,就是大啤酒厂商一手打造的品牌化音乐会。Hole、声音花园(Soundgarden)、大卫·鲍威以及化学兄弟(Chemical Brothers)等乐手,不仅在啤酒广告里掺了一脚——这是80年代的作风,如今他们还参加啤酒厂商的音乐会演出。摩森啤酒厂拥有加拿大唯一一家国有的音乐会促销公司“联合音乐会”(Universal Concerts)50%的股份;只要加拿大有摇滚明星或流行歌手登台演出,几乎每次都可看到摩森的宣传字样——不是通过该公司旗下的摩森加拿大摇滚促销部,就是通过其五花八门的各家分支:摩森舞台、摩森公园、摩森露天剧场。最初十年左右,这种安排甚佳,但到了90年代中期,光芒老被别人抢去,让摩森感到厌烦。摇滚明星拥有霸占聚光灯的讨厌倾向,而且更糟的是,有时他们甚至还在台上侮辱自己的赞助商。

显然是受够了的摩森于1996年举办了第一届“乱点鸳鸯谱音乐会”(Blind Date Concert)。这个概念(之后还被其姊妹企业美乐啤酒外销到美国)很简单:开办竞赛,赢家可荣获一场由摩森和美乐赞助的独家音乐会,地点则是小型俱乐部,规模比一般大明星登场的场地要小。卖点在于:一直到登场前,乐团的名字都必须保密。该音乐会引发广大回响(国有的广告促销公司功不可没),但众人提在嘴上的名字并非大卫·鲍伊、滚石、声音花园、INXS抑或其他可能出现的团体,而是摩森与美乐。毕竟没有人晓得谁要上台演出,但大家都知道举办这场活动的是谁。借由“乱点鸳鸯谱音乐会”,摩森和美乐设法让自家品牌与大受欢迎的乐手产生关联,但同时把主控权握在自己手上。“蛮好笑的,”联合音乐会的史蒂夫·赫尔曼(Steve Herman)说,“啤酒竟然比乐团还重要。”

成为摩森成年礼派对上高价抢手的摇滚明星,仍持续用可悲的小手段进行挑衅。几乎每一位参加过“乱点鸳鸯谱音乐会”的乐手都曾经做过。考特尼·洛夫(Courtney Love)告诉记者:“上帝保佑摩森……我都用它来灌肠的。”性爱手枪(The Sex Pistols)的约翰尼·莱登(Johnny Lydon)在台上尖叫:“谢谢你们赏的钱”,而声音花园的克里斯·康奈尔(Chris Cornell)告诉群众:“没错,我们能在这里演出,是因为某个该死的啤酒公司的功荣……它的名字是Labatt。”但这一切叫嚣都不过是主要事件的附属品而已;摩森与美乐才是货真价实的摇滚明星,坏脾气的出租乐团态度如何并不真的很重要。

美乐的营销部副董鲁尼(Jack Rooney)解释,他那2亿美元的促销预算是用来规划有创意的新方法,目的在于让美乐的产品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其他产品有所区别。“我们竞争的对象不只是科罗娜(Corona)啤酒,”他说,“还包括可口可乐、耐克及微软。”不过他讲的还不够全面。《广告时代》票选1997年最佳品牌的“营销前100强”名单上,出现了一匹黑马:辣妹合唱团(The Spice Girls,再适切不过,因为时髦辣妹就曾告诉记者:“我们想要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就跟Ajax一样。”)。而辣妹合唱团在《福布斯》(Forbes)杂志1999年5月初次问世的“百位名人”中名列第六。这项新排名并非根据名声或财富,而是明星的商标“专利权”。这份名单是企业史上的关键时刻,它点出了一个事实,正如迈克尔·沃尔夫所说:“品牌和明星已变成了同一件事。”

然而,当品牌与明星变成了同一回事时,双方有时在这场品牌意识的高风险战争中也会成为竞争对手的;愈来愈多消费者导向的公司已坦承这个事实了。举例而言,摩纳哥俱乐部(Club Monaco)这家加拿大成衣公司,登广告从来不用名人。“我们是有考虑过,”副总裁拉尔夫斯(Christine Ralphs)表示,“不论怎么走,最后总会变成明星比品牌更重要,我们就是不愿意与人分享好处。”

这种自我保护现象是有原因的:尽管愈来愈多的成衣及糖果公司看似热衷将乐手转化成自己的开场秀,但乐团及其所属唱片公司也对这种次等的地位频频发出挑战。唱片公司眼见盖普及汤米·希尔费格靠音乐界捞到丰厚的利润,索性自行加入品牌事业的战场。不仅公司会为现有乐手营造高度复杂的跨品牌化机制(cross-branding apparatus),乐团也愈来愈被当成品牌一样设计及试售:包括辣妹合唱团、圣女合唱团(All Saints)等。过度包装的乐团对音乐界而言并非新鲜事,自行推出促销产品的乐团亦然,但该现象从未像90年代末期一样在流行文化界横行无阻,而乐手过去也从未与消费者导向的品牌竞争得如此激烈。肖恩·康伯斯(Sean“Puffy”Combs)运用自己身为饶舌歌手及唱片制作人的名气,开办了一家杂志、数间餐厅、一家服饰品牌,以及冷冻食品系列。饶舌乐团武当派(Wu-Tang Clan)的Raekwon即言:“音乐、电影、服装,这都是我们宏图的一环。等到2005年,我们也许会在诺思通(Nordstrom,编按:高级百货公司)卖武当派家具呢。”无论是盖普还是武当派,这场赞助之争唯一剩下的问题似乎是:如何才有胆量划下品牌版图扩张的界线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