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明治群英谱(3)

引退之后的大久保利通全力以赴扶植日本的民族产业,在他看来这是自己能作的最大贡献。

此时,李鸿章为了劝说那时的人们接受铁路,甚至将小火车送呈给了慈禧太后,当然也就创造了“马拉火车”这一近代史上最奇特的笑话。但在那时,却是李氏曲线救国的最佳方案,正是凭借讨得老女人的欢心,中国的铁轨才得以开始缓慢延伸。

与中国的政坛精英们颇为不同的是,明治时代的政治人物对维新诸措施应取的步骤与方向,基本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判断。极少有像李鸿章一样,陷入政坛各种派系之攻讦中,在维持大局的同时,还要自保。

日本同样有“开港论”与“攘夷论”的争论,当高杉晋作正在率奇兵队与四国联合舰队开战的时候,正在英国留学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立刻返回长州,劝说高杉晋作停止盲目攘夷,“由于进行这样无把握的暴战,恐怕要有连续失败的后果,如果不迅速废除幕府,还政于朝廷,在谋求我国统一的同时,打破攘夷的谬见而执行开国的方针,则一定没有希望维持国家的前途。”

此时,李鸿章还在劝说更多的同僚接受洋务运动。

托马斯·麦格劳认为,在明治维新所有的变法措施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大规模向外国学习的努力。在明治时期的头10年里,日本加速引进西方的体制,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国人来到日本,传授西式的组织、管理和生产方式。明治政府把开支的2%用于雇用外国专家。日本还花了大笔的钱,向欧洲和北美的大学派遣留学生。大批政府要人访问西方,从英国引入了邮政系统和海军建设,从法国引进了警察系统和司法系统,从美国引进了小学系统和国家银行系统,向德国效仿陆军的发展……日本人把他们素来具备的迅速吸收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本的NHK电视台在2005年制作了大型记录片《明治维新》,重新回头去解读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的变化,一所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一些明治维新时期的建筑,还有数万份来自民间普通百姓及上层精英提交的建白书(我们所言之建议书)。他们将明治维新的成功归结为四个原因,一是教育,二是模仿与创新,三是农民与税收,四是民意。

1884年,距甲午海战爆发还有10年,明治政府发表了10年经济发展计划,长达30卷,是世界上最早的国民经济综合发展计划之一。在这一年,清朝陷入中法战争之中,耗银3000万两,战胜而求和。

清国在这一刻已经成为日本的标靶,此后10年日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积蓄力量,他们要用战争来证明自己,旁边这个曾经的老大帝国是最好的练习目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