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睿:为什么中国好电影少(2)

所以,越真实的东西,越适合用影像表现。这里的真实,除了视觉和听觉环境的真实,还有人物生存状态和情感的真实。侯孝贤和贾樟柯早期的作品都因此奠定了他们在影坛的地位。其实这算作一种美学,而导致他们拍这种片子的直接原因是真诚。现在的中国导演中,真诚的不多了,遍地浮躁,看看每年的片子就知道了。当然,挣钱养家也没什么不对的。

细节,是观众看第一遍时没注意到的地方。看第一遍能记住的,不是细节,能被记住,说明还不够细小。心理和生理都正常的观众,看第一遍电影的时候,看的都是故事,第二遍以后,故事熟悉了,注意力便在故事之外,这时能关注到细节了。有人认为一部电影多数观众不会再进电影院看第二次,既然第一次观众看不到,那说明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好电影是让人期待看第二次的,姑娘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让你看了,但让你捉摸不透,想再多看看;若一眼看懂,你也不想再看了。中国导演,恰恰是个简单淳朴的姑娘,想第一次就敞开心扉,让彼此迅速熟悉起来,不知道保留,不会吊人胃口,而观众不会因为你热情就说你好,走出影院的时候,还会说你乏味、浮浅。

电影《梅兰芳》里有个细节,十三燕和少年梅兰芳在后台斗气打对台,十三燕等着答复,梅兰芳不置可否就走了,费二爷跟出去,问梅兰芳到底应还是不应,十三燕背对镜头,但从对面镜子里能看见他探着脑袋向外面张望。等费二爷进来的时候,十三燕赶紧坐好,摆出一副泰然的样子。我第一遍是在电影院看的,银幕够大,并没注意到这一点,光看纵深空间里费二爷和梅兰芳的戏了。之后,十三燕第二场对台输给梅兰芳,马三爷找十三燕要钱,也是在后台,也是这个机位。十三燕骂走马三爷后,费二爷追出去向马三爷求情,十三燕坐在椅子上岿然不动,不为五斗米折腰。再往后,第三场对台结束,梅兰芳胜,来后台看十三燕,依然是这个机位,十三燕说给梅兰芳准备了一个翠镯,在里屋,让梅兰芳去拿,梅兰芳走掉,十三燕依然坐在这个位置上,全景,背对镜头,对面是镜子,能看见他但看不清。随后镜头前移,甩掉十三燕和镜子里的影像,等梅兰芳拿到翠镯子出来,发现十三燕已经死了。只一个机位,不同的地方用了三遍,便塑造出一个丰满的十三燕,导演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把中国电影的问题归结于审查制度,我并不这么认为。现在的审查制度固然有弊端,但这些弊端不存在了就真能有好电影了吗难道那些地下电影就拍得很好吗我看还不如地上的呢,特别是有一些片子过于形式化,比进院线的电影还矫情,创作者对此还津津乐道,以先锋标榜。这样的片子即使到了地上,也跟在地下没什么区别。

说了半天,中国电影的根本问题在创作者自身。王朔说过,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我接触的人里,多数也这样,看的书还没90后的高中生多,这就注定了中国电影打根儿上“缺钙”。虽然电影是花钱拍出来的,但光有钱,没有文化,显然是不行的。除此之外,中国电影不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像我这样爱扯淡的人太多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