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造势得荆益:反客为主,另辟蹊径陶恭祖三让徐州
“反客为主”是指主人不会待客,反受客人招待的意思。用在军事上,是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谋略。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脚进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李卫公问对》中说:“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在三国时代,最懂得使用“反客为主”之计的恐怕要说是刘备了。刘备起兵之初,并没有自己的一块地盘,只能东投西靠,寻找机会。最后能后占据荆、益二州,与魏、吴三分天下,靠的就是这“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之计。首先是陶谦的“三让徐州”,《三国演义》之中说陶谦请刘备帮助抵御曹军,刘备到到达徐州后,陶谦一让徐州,这时曹操大兵压境,徐州守不守住都难说,陶谦这时候相让,安的是什么心可不好说,刘备不是傻瓜,自然不会接受;曹军退走后,陶谦无以为谢,于是二让徐州,此时接受似乎也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曹军会不会再来也是个未知数,刘备依然推辞,推虽推了,但又呆在徐州附近的小沛不走;不久陶谦病重,糜竺、陈登建议陶谦三让徐州,刘备这次终于“勉为其难”地接受了。“三让徐州”虽是小说家杜撰,并非史实,但实是“反客为主”的精彩案例,眼明人不难看出这三次“让”与“推”中所含玄机。
后来,刘备发觉无法在中原地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于是到荆州投靠刘表,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他又一次使用“反客为主”的计策,这次几乎要成功了,只是没想到刘琮的不战而降破坏了他的计划。刘备不得不联合孙权,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后,孙权取得了东南一面的绝对霸权,而刘备从孙权这里“借”来了荆州,从此赖住不还了。从刘备的角度来说,荆州本来就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地盘,苦心谋划了半天,眼看就要到手,没想到让刘琮这个不争气的败家子搞黄了,弄的自己最后只能得到三个郡。刘备根本就没想过“还”。不过,这一次刘备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他没有想到孙权态度如此强硬,反复“催债”不果,甚至不惜以武力威胁刘备!这下荆州也呆不住了,于是刘备故技重施,以帮助刘璋抵御汉中张鲁为名,明目张胆地把军队开进了蜀中。在临近成都之时刘备突然发难,率军攻破成都周围的军事要塞,使成都无险可守并迫使刘璋投降。入川之战是刘备最后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反客为主”!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最终局面。
变被动为主动,需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战略形势不利时,要甘居“客位”,以便争取时间,巩固阵地,扩充实力,通过一个个战役的胜利,转化战略形势,而后进行决战,夺取“主位”。
某一局级机关,A处长承担一个大处工作,B处长承担一个小处的工作。A处长以“大”自居,工作主动性差,每次向局长办公会汇报工作总是被办公室安排到最后。等到他发言时,局长们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只得催促他“简单一点,快一点”说。有时候,他还没来得及汇报完,就因为时间不足而宣布散会了。B处长则敢争敢抢,不以处小而自卑,每个星期都要坚持向上级办公会汇报一次工作,并且要办公室主任安排他首先汇报。每次汇报,他不但谈自己的工作,还要把处内的好人好事表扬一番。一年之后,领导们在评价两个处长的工作时,都觉得B处长干了不少事;对A处长,则有一种“不了解”、“不清楚”感觉;有的管理者甚至给他一个“干了点事,但是不突出”的评价。一争一让,做法不一,效果也就截然相反。这个A处长,不仅自己一年的工作在评比上被打了折扣,连处里的同事也跟着吃了亏。
在战争中,“反客为主”是寻找敌人防御的漏洞,乘机插入敌方腹地,攻其要害,制敌关键,由“客”变为“主”;在商业竞争中,是指在异地市场一有空隙之时,就插足进去,在别人垄断的市场中设法建起堡垒,进而循序渐进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甚至实行反垄断,自己来做霸主;在与人合作时,“反客为主”的思想则体现在不去乞求别人的施舍、或是期盼别人接受自己,而是设法让别人参与到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来。
张先生以推销建筑设计图纸为业。他向一家大公司推销图纸时,几乎每星期都要去一次,甚至几次,一跑就是一年多,却一无所获。这家公司的主管看过图纸后总是遗憾地告诉他:“你的图案缺乏创新,对不起……”
面对多次的拒绝,他几乎没有勇气再登这家公司的大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受了一次销售技巧培训,决定换一种方法再试试。
这次张先生带着未完成的草图去找这个主管,他恳切地说:“先生,您看,我这里有一些未完成的草图,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空给我指点一下,以便我能更好地把这些草图修改完成。”主管答应看一看。几天以后,张先生再次拜访,这个主管提出了几处小意见。张先生对图纸进行修改后,这批图纸全部被这家公司买下。
以后张先生就用同样的方法,赢得了一笔又一笔的生意。张先生说:“我现在明白了以前一直没有成功的原因,因为我强迫别人顺应自己的想法,现在不同了,我请他们提意见,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将图纸修改完成,这样,他们对自己参与创作设计的图纸,自然就很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