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8)

陆逊胜利反撤军:居安虑危,处治思乱陆逊营烧七百里

章武元年秋八月,刘备兴师伐吴,当时东吴著名智将周瑜、鲁肃、吕蒙等早已病亡,蜀汉大军连胜十余阵,东吴上下震惊。正是内外危急之时,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令其出师迎敌。

陆逊率军到达虢亭前线,守将韩当、周泰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说:“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周泰故意难为陆逊说:“目今安东将军孙桓,乃主上之侄,现困于彝陵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请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桓,以安主上之心。”陆逊断然拒绝了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说:“我素知安东将军深得军心,必能坚守,不必救之。待我破蜀后,彼自出矣。”众人不以为然,“暗笑而退”。

陆逊传下号令,教众将各处关防,守把隘口,不许轻动。这时,刘备自虢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刘备本人亲自率领前军,攻打诸关津隘口。东吴将领韩当想出战,陆逊制止说:“刘备率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旷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但是众将认为这都是推托之辞,对陆逊避免和蜀汉决战、坚守不出的策略不服,不听陆逊的调度。陆逊召集诸将厉声说:“主上认为我能忍辱负重,才把这工作交给我,以后谁不听令,军法从事!”

陆逊忍辱负重的避战策略确实有效:刘备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又见陆逊避不出战,更加不把他放在眼里。马良提醒刘备说:“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刘备却轻蔑地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陆逊坚持不出,蜀汉大军拖了六个月还无法和东吴主力决战,师老兵疲,早就没了之前趁胜追击的气势。这时已是农历六月,江南天气炎热,蜀军屯于平地,烈日暴晒、取水不便,刘备“遂令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陆逊得知蜀军移营就凉后,知道时机成熟,于是带兵夜袭蜀军。他命令士兵各执一把茅草,顺风放火,蜀汉没料到东吴竟然主动出击,又被火攻个手忙脚乱,溃不成军,四十座连营迅速被攻破,刘备勉强突围,“令各军士尽脱袍铠,塞道而焚,以阻追兵”,才能逃入白帝城。

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是聪明人。俗话说,“忍一下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柔能克刚,忍能保安。“忍”字是心字上面一把刀,忍耐、克制的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甜蜜的。关羽威震中原,连曹操都被关羽的北伐大军吓得想迁都,但最后关羽却中了陆逊的计,兵败身死;在战阵上打滚数十年的刘备,一开始东征孙权如秋风扫落叶,无往不利,但碰到陆逊后,却被打得丢盔弃甲,在白帝城忧愤而死。刘备和关羽一世英雄,为什么会惨败在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手上呢?刘、关二人骄傲轻敌固然是一大因素,更重要的,是陆逊能够忍辱负重,以柔克刚。

虢亭大败,刘备水陆军物资全都丧尽,困守白帝城,一筹莫展。东吴诸将纷纷建议趁胜追击,“刘备兵败势穷,困守一城,正好乘势击之”。陆逊却认为,要留刘备一条活路,“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于是,他令一将断后,急率大军而回。

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得饶人处且饶人,该低头时就低头”是一种立身的修养,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有时候,咄咄逼人会两败俱伤,低头退让反而大获全胜。陆逊留下蜀汉是正确的选择,当时北方曹丕正大集军马,如果陆逊继续进军,曹丕突然入侵,东吴就会两面受敌。不出陆逊所料,撤兵不到两天,魏军的三路人马就已兵临吴境了。在这种情况下,留着刘备,以牵制曹丕,分担东吴的压力,是非常明智的。而即使没有魏军这只“黄雀”袭于后,陆逊收兵回师也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因为此役东吴虽胜,但还没有灭亡西蜀那样大的力量,若贸然深入西川,其胜利之师也会变为强弩之末,就可能重演刘备虢亭失败的悲剧。另外,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姜维等主导蜀汉的外交政策,都是“东和孙权,北伐曹魏”,蜀汉之后不断北伐中原,成为曹魏十多年来心腹大患。曹魏也为了应付诸葛亮不断入侵,把各精锐将领都抽调到西线去防备蜀军,东吴的压力因此大减。

陆逊因为打败了刘备而声名大噪,被孙权拔擢为丞相。清朝文学家毛纶、毛宗岗父子认为陆逊受命于危难之际,而让国家转危为安,比周瑜在国力强盛时,击败曹操的难度更高,因此陆逊的评价应在周瑜之上。曾经备受轻视的书生,靠着过人的智慧与忍辱负重的工夫,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正如法国诗人蒙田所说:“我们必须学会忍受我们不能规避的东西。”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向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求教,年轻气盛的他挺胸昂首,迈着大步,跨进门去,不料,他的头狠狠地撞到了门框上,痛得他叫出了声,一边用手揉搓着,一边回头看看比他矮了一大截的门。“很疼吧!”前辈笑着向他走来说,“这是我送你的见面礼,你将受益无穷——人生在世,要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在一次谈话中,他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够学会忍让,便能够避免绝大部分冲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