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曾为一身浮夸的毛病所烦恼,他在他的家书和日记里也并不讳言,坦诚地向自己的孩子、也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年轻时荒唐的一面,所以我们说他的日记简直可以算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
这种坦诚,曾国藩称之为“血诚”。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的赤诚。也就是一诚到底,绝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所以这个“诚”字,也是曾国藩一生中最为强调的。
对人要诚!对己尤其要诚!
正是因为敢于面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曾国藩才超越了大多数人,也超越了自己,最终改掉了这些毛病。而他改掉这些毛病的主要方法,就是我们上一讲所讲的那个“静”字。
静能克浮躁,静能生智慧,所以每天要练静功,也就成了曾国藩的一个必修课。
静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一旦真的能静下来之后,一个人心地空明,看问题也就看得特别清楚。这时候曾国藩在家训中说了一句名言,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修身认识,这句名言后来也成为他家训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他又说:“最败人的两个字,一者傲,一者惰。”(《曾国藩全集·家书》)
我认为这话说得太精确了。我甚至想曾国藩说不定是德甲的球迷,说不定就是拜仁慕尼黑队的球迷,要不他怎么会说最“败人抹你黑”的两个字就是傲与惰呢?
有关这句名言的意思他还曾在家书中展开来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莫不皆然。”(《曾国藩全集·家书》)
就是说,天下的庸人,之所以平庸无为,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个惰字,也就是懒;天下的有才人,虽然有才,但最后或者一事无成,或者前功尽弃,原因则在于一个傲字,也就是骄傲。曾国藩说,以我多年带兵打仗的经验来看,天下事莫不如此。
曾国藩的意思我们很明白,也很清楚,但让人疑惑的是,他的这个“败人者非傲即惰”的道理,为什么非要以他带兵打仗的经验来看呢?
说到这个疑惑,就要说到有关曾国藩和他最得意的学生李鸿章之间一段有名的公案了。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人,是曾国藩平生最得意的门生,而李鸿章自己也向来以曾国藩衣钵传人自居,据说曾国藩死后,李鸿章的口头禅就是“我老师曾文正公如何如何”。可见,他和曾国藩的关系确实不一般。
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没考上,于是他在父亲的建议下,就拜到了曾国藩门下。因为李鸿章的父亲和曾国藩是同年进士,也就算是同学了,古代称为“同年”,所以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事实上,曾国藩对这个学生是非常器重的。李鸿章据说长得是“南人北相”,身高一米八,能文能武,年轻时胸怀大志,自命不凡,曾经自比是西汉时扫荡匈奴的名将霍去病。他参加科举之前写过一组诗,其中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在当时尤其被人传颂,所以曾国藩尤其欣赏他的志向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