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信仰(2)

你看,认识一个人,评价一个人,要盖棺论定。左宗棠一生讨厌曾国藩,但等到曾国藩去世了,他对曾国藩的评价却是最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和曾国藩的纳妾风波一样,就是因为在左宗棠眼里,曾国藩本质上是一个有崇高信仰并能一生坚守信仰的人。

后人评湘军的三个核心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说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而曾国藩做人的根本,也是他之所以成就人生的根本就是:做人要做有信仰的人。

曾国藩和左宗棠为什么会走到一起来,就是因为他们的信仰相同。

当初太平天国起义,信奉拜上帝教。这个拜上帝教的本质,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里说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而这种教义跟中国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当初,左宗棠在接触曾国藩之前,就接触过太平军的重要将领石达开,在了解了拜上帝教的教义之后,他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石达开,反而到了湖南巡抚张亮基手下做幕僚。

后来曾国藩在家为母亲丁忧守孝,朝廷让他出来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开始曾国藩不肯,左宗棠还亲自写信劝过他,而他劝曾国藩出山的主要理由就是,你曾国藩以理学正宗、儒学传人自诩,现在看到儒学正统要受到灭顶之灾,你作为一个有信仰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

这一来,曾国藩坐不住了,所以他出山组建湘军。他在出兵与太平军作战的檄文里就明确地说,当初李自成打到山东曲阜的时候,对孔圣人的孔庙也不敢不尊敬;当初张献忠打到临潼的时候,也还记得要祭拜文人的祖师爷文昌君。可现在所谓拜上帝教的太平军“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

那意思就是太平军除了拜上帝教之外,对孔孟儒教、佛家道家,甚至关公、岳飞这些民间文化的信仰象征都一概打倒,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简直就是场灾难。

所以曾国藩说:“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

意思是说,我不为了别的,就算是为了我作为一个读书人心中仅存的孔孟之道的仁义信仰,我也得出来制止这场灾难与浩劫。

当然,有关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教义到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怎样的矛盾性,这也是学术界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不管曾国藩所说是否有偏激之处,他和左宗棠等人组建湘军的出发点,倒确实跟他们这批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信仰有关。所以后来湘军的首领大多是书生带兵,基本上都是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成为湘军将领的中坚力量,而他们能紧密团结在曾国藩的周围,从根本上说正是出于人生信仰的感召与呼应。

虽然左宗棠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的别扭,但在曾国藩死后却称他是人生知己,斯世同怀,这也正是因为两个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信仰以及对这种信仰的忠贞与坚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