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题(10)

在先生看来,高等教育虽然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教育,但不能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立起来。高等学校同样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它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先生指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其锋芒直指急功近利、轻做人重做事、轻成人重成才的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其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好做人的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核心在于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做人,这是教育的主题;做中国人,这是教育主题的中国特色;做现代中国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主题的特色。

文化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不仅用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且要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诸环节。为此,先生十分赞成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先生大力倡导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并身体力行。

高等学校不等于高等教育,同样,办大学不等于办高等教育,虽然它们互相之间有交集。从本质上讲,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办大学首先必须服务于办教育。办大学,也就是大学的管理,关键是要抓好两支队伍: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教师直接从事教书育人与治学工作,管理队伍必须为第一线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为教师服务。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针对我国重点理工大学一度普遍存在的学科门类单一、专业划分过细、科研水平不高、人才培养层次单一等不足,先生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发展的历史,认为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要实现四个转变: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向文、理、工、管相结合的综合大学转变;由原来主要从事教学向教学和科研并重转变;由原来主要是培养本科生向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转变;由原来单一的科技教育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转变。应该说,这四个转变,其根本仍然在于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所谓学术生态环境,先生的理解是:学术生态,一是指生态,一是指环境。所谓生态,是指物种;所谓环境,是指土、水、阳光等。将这一观点运用到高等学校,所谓物种,主要指应用科学;所谓环境,主要指科学和人文等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生态良好反过来会促使环境更加良好。正因为如此,先生有句名言:“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没有一流的大学,也就不可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当然,这里的一流大学,并不单指学术水平的一流,而且更指教学水平的一流。在自然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同样,大学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也应该各具特色,而不是干校一面。干校一面的趋同化,就意味着办学的低水平,就意味着办学的失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