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题(6)

在精神层面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共同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与思维、人性与灵性不仅得到了提高,而且实现了水乳交融。从这个角度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致的,而且科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化的结构和文化的类型分别构成了人的素质的两个基本维度。这两个维度以人的实践为基础,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归宿,相互交叉,构成了网状结构,从而形成了人的整体素质。

在这里,同样体现出教育的“反题”。这一“反题”:首先,表现为在教育活动中严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其次,表现为割裂了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的内在关联,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激活知识内涵的思维,忽视揭示知识所包含的方法和原则;再次,割裂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忽视了人文文化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其结果必然是严重忽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忽视人的灵魂的塑造,最终丢掉了教育的本质,失去了教育的灵魂。

三、育人:途径与方法

教育的主题是“育人”,是文化育人。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因此,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如何“育人”,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先生认为,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既要充分认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结构中各要素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整体的文化才能实现培养整体的人,即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具体路径则是学习、思考和实践三者的结合。

首先,要大力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与人文文化(教育)相融合。如前所述,先生认为,科学与人文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以相融,甚至可以说,在本质上就是相融的,“科学中有人文,人文中有科学”。先生还进一步指出,这种分裂是学术文化分工造成的,一定程度上讲,是人为的。

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无真,善为伪善,美为虚美;无善,真可以用来作恶,美可为恶之花;无美,真可为丑,善也失去了其情感依据而成为教条。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生的最大追求、最高境界。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可以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舍此,就不能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也不能形成综合创新能力的基础。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的交融,既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又能奠定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融合,使得方法既严谨又活泼,合理顺情。科学原则与人文原则交融,既有利于形成对外和谐的相互关系,对内又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体交融,有利于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