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教育永恒的主题(2)

在此基础上,先生进一步指出,人的文化生命又分为人性和灵性。人性和灵性有多重含义。但先生所讲的人性,主要是指文化赋予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种种行为规范,也就是符合人类、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行为规范,体现为人的价值观。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第一位的本质属性。灵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既包含感受力、理解力,更包含创造力,其含义接近于英文的“intelligence”。人之所以能够超越其自然属性,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有灵性。人性、灵性,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生认为,“育人”就是“以文化育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就是以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来培养人的社会属性,形成人的文化生命。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首要基础。因为,从本质上讲,人是文化的动物。生物界靠基因遗传而存在,靠基因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则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进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先生十分赞成涂又光教授的观点:如果将人类活动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那么,教育必须定位在文化领域。

毫无疑问,文化具有民族性,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脱离民族性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在先生看来,民族主要是文化的概念,而非生物基因概念,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正如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主旋律往往独具特色一样,如果说,“育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那么,中国大学教育的主旋律的特色在于:培养中国的大学生。所谓中国的大学生,概括地讲,一是“中国的”,即能爱国,二是“大”学生,即会创新。

教育的主旋律,其实也是教育的本体性。“育人”就是要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就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人的素质,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素质,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指出的,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是方向;专业素质是主干;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保证。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先生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既能爱国又会创新的高级人才,既有深厚的民族情怀又有现代科技视野的高级人才,有高度责任感的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级人才。“以人为本”是“育人”这一主题最为本质的揭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体性最为恰当的表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