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苏伊士危机
1952年,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失败不到四年,埃及又爆发革命。腐败的君主统治被一组由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领导的军官推翻。他们建立了共和国,他们主张妇女解放、推翻守旧的宗教法庭,推行一党制、实行选举。由于西方既是殖民主义又亲以色列,纳赛尔向苏联寻求帮助。捷克和苏联军队进入埃及,苏联技术人员随后进入埃及。
纳赛尔最主要的改革策略是为尼罗河建一个新堤坝。他开始指望美国帮他建设,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原因,美国改变了主意。纳赛尔对美国实施报复,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以前苏伊士运河归一家英法合资企业控制。在后来的几个月,新埃及政府掌控着苏伊士运河的交通。同时,法国和英国政府秘密与以色列联盟。
1956年秋,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英法军队在苏伊士登陆。苏联威胁要武力保护埃及。由于英法秘密与以色列交易,美国拒绝支持以色列。在苏联和美国的共同支持下,联合国谴责英法以三国的侵略行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占领埃及和以色列前沿阵地,被埃及关闭的苏伊士重新打开。欧洲在中东的影响剧减。
3.阿以争端
苏伊士事件后,纳赛尔的经济政策主要是要支撑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1967年,他要求联合国1956年入驻的维和部队撤军,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表示同意。埃及开始反以色列宣传运动,并关闭到以色列依拉夫港唯一的海上通道——堤蓝海峡。以色列开始了新的战争,在地面摧毁埃及空军,攻击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力量。六天中他们踏遍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的以色列包括约旦所属的耶路撒冷,与叙利亚接壤的戈兰高地南部。
以色列六天战争不仅羞辱了纳赛尔,也羞辱了苏联。埃及撤退后,苏联提供的器械也被丢弃。苏联在联合国替阿拉伯说话、谴责以色列。重整埃及军队。以色列军队控制着所有占领的土地,如果战争刚结束就谈判,以色列说不定会交还这些土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色列的态度越来越坚决。而且任何一个以色列政府也不会放弃耶路撒冷或戈兰高地,因为这两个地方能防止叙利亚的进攻。
对于纳赛尔领导的阿拉伯联盟而言,拒绝直接与以色列谈判或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开始重整军备。埃及声称它的目标就是报仇。以色列就像个大军营,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同样在军中服役,以防止受到攻击。
1969—1970年,紧张气氛在中东弥漫,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组织游击队攻击以色列及以方从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抢来的土地。黎巴嫩政府向来慎重对待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关系,现在却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威胁,被迫撤出最靠近以色列的黎巴嫩领土。在苏黎世机场和特拉维夫,恐怖分子袭击载有以色列人的飞机。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多次针对独立权问题采取行动,与中国谈判,迫使纳赛尔修改宣言,并要求联合国重视。1970年秋,恐怖主义分子一天内劫持四架飞机,将乘客作为人质要求释放他们自己的俘虏。在此后激烈的谈判中,阿拉伯游击队与约旦政府产生敌意。叙利亚支持游击队,美国支持约旦国王侯赛因,苏联也很快做出反应,叙利亚撤军,美苏遏制了这一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