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的起因(2)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1879—1918)

1871年以后,俾斯麦长期致力于建立孤立法国的同盟体系。他在积极维持与奥地利和俄国良好关系的同时,更为?难地推动这两个国家改善相互间的关系。俾斯麦面临的任务尤为艰巨,因为奥地利与俄罗斯都想主宰巴尔干。

1879年与奥匈帝国缔结的防御性同盟,为俾斯麦进一步构建反法联盟体系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个同盟一直延续到1918年。与此同时,俾斯麦又通过三皇同盟(League of the Three Emperors,1872—1878,1881—1889),将德国、俄国以及奥地利捆绑在了一起。三国同意在土耳其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如果三国中任何一国与土耳其以外的第三国开战,其他两国应保持善意的中立。俾斯麦随后又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构建了直接针对法国的同盟,即1882年的三国同盟。三国同盟条约多次续签,并在形式上一直维持到1914年。

在19世纪80年代的动荡局势中,俾斯麦经营的均衡虽然极为脆弱,但仍能继续维持。在俾斯麦看来,最为可怕的后果莫过于俄法结盟。俄国对奥地利在巴尔干的图谋长期耿耿于怀,而法国始终在设法突破俾斯麦建构的孤立网。1877年俄国果然拒绝续签三皇同盟条约,但俾斯麦通过秘密的俄德协定即《再保险条约》(Reinsurance Treaty)修复了俄德间的裂痕。两国彼此承诺,如果其中一个与第三国交战,另一个国将保持善意的中立。但如果德国主动进攻法国或俄国主动进攻奥地利,则中立不复存在。由于俄国的民族主义分子仍在继续煽动反对奥地利和德国,俾斯麦于1888年将德奥同盟条约公之于众,三国同盟条约中的主要条款因此以非正式的方式为公众所知,其目的则在于警告俄国。

1890年,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因与“两国同盟”(1879年与奥匈帝国的同盟)存在严重的抵触,幕僚们极力说服德皇不要续签俄德《再保险条约》,俾斯麦曾竭尽全力避免的局面很快就出现了。经过长期的秘密谈判,俄法于1894年将两国同盟条约公之于众,法国最终摆脱了长期的孤立境地。俄法条约是一个防御性的协定,双方约定,如果其中一方遭到德国或奥国的侵略,另一方应提供援助。

英国仍然没有与欧洲大陆的盟国缔结正式的盟约,因此仍处于不介入的状态。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英国通过非正式的协议开始与三国同盟对立。英国起初试图与德国达成谅解,遭回绝后便于日本缔结了正式的同盟关系(1902年),不久之后又与传统的对手法国(1904年)和俄国(1907年)达成了非正式“谅解”(协约)。负担沉重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以及公众舆论的快速变化,促使英国采取了上述一系列行动。在英国看来,俄国的威胁远大于德国,这一点促使英国与日本结盟。通过缔结两国《谅解协议》(Entente Cordiale),法国给予英国在埃及的自由行动权,而英国则给予法国在摩洛哥的自由行动权。更为重要的是,这为日后的进一步协作创造了条件,尤其为战争临近时的陆海军先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1907年,俄国与英国达成谅解,两个阵营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英俄两国在波斯湾、阿富汗、西藏等地区问题上都做出了让步,英国甚至在俄国军舰进出博斯普鲁斯及达达尼尔海峡的问题上也作了一定的让步。这虽然是一个非正式的协定,并且英国也因此没有受到欧洲大陆任何同盟体系的严格束缚,但协定的签署仍然促成了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的对峙。

随着协约国体系的日益完善,一连串的军事与外交危机点燃了公众舆论炙热的激情,并进一步压缩了双方间的变通余地。首先是德皇刻意的戏剧性表演。1905年,威廉二世对摩洛哥的丹吉尔(Tangier)进行了礼节性的访问,意在表明德国并不承认英法协定中关于摩洛哥的安排。英国随即明确表示将支持法国,而且英法两国已经开始举行非正式的陆海军会议。至少在法国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一旦遭受德国的攻击,英国将会对法国提供军事援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