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最早设厂的,是爆发“米糠油中毒事件”的北九州市。中央政府与北九州市达成具体协议,计划由环境署的外围组织——环境事业团——负责建厂,再由西日本17个县市运输内含多氯联苯的变压器和电容器,入厂进行分解处理。达成协议的时间是2000年12月。
北九州市当时正全力推动环保政策与环保事业。包括市长在内,所有市政府的官员对于在该市设立多氯联苯处理厂,都抱有一股强烈的使命感。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当时北九州市环境产业政策室主任垣迫裕俊(现为环境局长)曾经说道:“我生在北九州市,长在北九州市,我妹妹的朋友就是一个米糠油中毒患者。我了解市民恐惧多氯联苯的心情。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思考,为我们自己,也为北九州市究竟能做些什么,以避免米糠油中毒事件再度发生。”
之后,北九州市成立第三方团体“多氯联苯处理安全性检讨委员会”,由专家学者出面协商,拟定政府所能接受的条件。当时多氯联苯的处理技术已经相当完备,设厂处理也并非难事。问题仅在于,从17个县市经由卡车、火车载送入厂过程的安全性。因为运送过程仍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
于是该委员会开始讨论减小风险的方法,尤其是载送时所使用的特殊货柜,必须采用即使破裂、翻覆,多氯联苯也不至外泄的装置。此外,为避免实在难以预料的突发状况,该委员会也提醒政府,应当充分教导市民没有所谓“绝对安全”的观念。换言之,必须通过资讯公开,让市民负起监督责任,避免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