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内阁与宦官的冲突明初的皇帝还能亲自执行统治权;到了宣德以后,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掌握政权,所谓"三杨柄政",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自此以后内阁之权就加重了。但在另一面明朝宫廷内拥有"批红"实权的宦官,如英宗时的王振等起来与内阁对抗。在情势上,内阁之权是敌不过为皇帝所亲信的宦官,虽在明朝的前期,双方就已不可避免地发生磨擦。到了宪宗见深以后,皇帝经常地一二十年不见朝臣,宦官成为皇帝的代理人,内阁自然变成了宦官的附属品;所以世宗厚熜时的阁臣徐阶、高拱等必须勾结宦官才能保持职位。最后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掌握了皇帝的实权,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内阁成为他的私人机关,国事越发地不可收拾了。
丙、士大夫阶层与内阁宦官的纷争明朝以八股取士,叫做"科举",特别重用"甲科"出身的进士,而"乙科"出身的举人,就很难升迁调用。至于秀才那只能在乡里间混吃骗穿,依势凌人借以自重。他们在政治上的出路较狭窄,和在朝的统治者有矛盾,并多少认识清楚些统治者的罪恶。至于那些进士,除了授职编修、检讨之外,多数是任用为六科给事中或御史等职。这种官的职掌大半是主持风纪,以至上章封驳,所以他们非揭露内阁与宦官的隐恶,不足以自显其名高,并借此得到舆论的支持而稳固其权位,因此形成了士大夫与内阁对峙的局面。所谓"门户之争",就是明末的党争,反映了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代表新旧两大集团的尖锐矛盾;而党争主要的表现在于争取执政权。到了万历天启年间,内阁与宦官互相勾结,弄权柄政,阉党魏忠贤等大权在握,代表旧的,已腐朽的地主阶级利益,恣意兼并土地,搜括天下的财富,无恶不作,弄得公私交瘁,民不聊生。这时地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以顾宪成、高攀龙、李三才等为首所组织的东林党,勃然兴起,抨弹时政。他们主张保护东南兼营工商业的地主阶级的财产和利益,首先起来与阉党作坚决的对抗。不久继东林而起的又有张溥、张采、陈子龙等所组织的复社和几社,参加的社员有地主阶级中下层的知识分子以及小市民,人数众多,几乎达二千多人。他们对于丑恶的阉党,继续展开剧烈的斗争,一直到清兵入关,他们大部分转变为抗清的中坚人物。
总之,东林和复社虽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且还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但他们主张改良明朝的政治,铲除旧的恶势力及祸国殃民的阉党,是与人民利益一致的,在当时是起了进步作用的。所以阉党不惜用各种卑鄙手段来排斥这些进步人士。这就不仅促使明朝政府趋于倾覆,而且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无权无势的士大夫,所组织的东林党和复社,自然经不起阉党恶势力所摧残,到了熹宗天启年间,阉党对东林党人士大肆屠杀,当时能免于迫害的寥寥无几。而那时明朝局势也"危如累卵":在外,满洲侵扰辽东,日趋紧迫;在内,饥饿线上的人民,亦已准备揭竿而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