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风险(2)

如采纳方案A,将有200 人获救。

如采纳方案B,600 人全部获救的概率为1/3 ,而无人获救的可能性则是2/3 。

那么,你更喜欢哪个方案呢?

与此同时,卡纳曼和特韦尔斯基以不同措辞把这个情形讲述给第二组学生:

假设美国正在应对一种不同寻常的疾病,预计这场疾病可能会导致600 人死亡。眼前有两种应对方案。两种方案正确的估计结果是:

如采纳方案C,将有400 人死亡。

如采纳方案D,无人死亡的概率为1/3 ,而600 人全部死亡的可能性则是2/3 。

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呢?

实验的结果令人目瞪口呆:在第一组学生中,72% 的人更喜欢方案A,而在第二组学生中,却只有22% 的人选择方案C。实际上,两个方案的结果完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200 人活下来”和“400 人死去”是一样的含义。但第一个定式圈定的是获救者。着眼于潜在的收益,积极的定式就相当于半满的玻璃杯,因为起点是一无所有,所以装一半水的玻璃杯也是改善。按照半满的心态,方案A 就只有200 人的确定性,自然会让方案B 的不确定性变成无法接受的风险。

另外,第二个定式则强调死亡者的数量,这就产生了半空的感觉。它让我们为了抱住杯子剩下的东西而不惜冒更大的风险。因此方案C 中死亡400 人的可能性就让方案D 的冒险变成合情合理的赌注。由于两种定格带给我们的感受全然不同,以至于我们对这4 个方案的等同性居然视而不见。

定式思维有助于我们去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投资者会对华尔街上最基本的原则感到无法理喻:止损就等于赚钱。在因为事先准备不足而错误买进股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卖出来限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相反,你也可能会孤注一掷:只要反弹至买进价,便毫不犹豫地抛出。这就是半空思维:只要能规避进一步的损失,危险再大也在所不惜。

反之,如果股票在买进后一路暴涨,那么,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一定要马上出手的原因了,尤其是在所得收入应纳税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了。但就在这个时刻,最大的危险就是失去已经到手的利润。因此你很可能会抛出,而且你还很可能会发现:就在摆脱烦恼之后,股票翻了2 番或3 番。这就是半满思维:减低风险,守住现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