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天下诸侯

要从秦始皇与二世的苛酷说起。

暴政荼毒天下之惨烈,已使得秦王朝成为一个邪恶的象征。澎湃在项羽体内的楚国贵族血液,激起的绝不仅仅是毁灭邪恶帝国的正义感,还有恢复祖先荣光的使命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王朝迅速走向崩溃,既然暴秦只可以被推翻而绝不能被继承,项羽心中重现先人辉煌的使命感便愈来愈强烈。这种思考驱策他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六国残余势力恢复故国、割据一方的代表,秦王朝单一的郡县制度作为邪恶的一部分必须抛弃,最终可供他选择的只剩下全面恢复周王朝的分封制度。

这不仅仅是项羽的认识,整个社会在矫枉过正的共同思考之下信念趋于一致:既然秦朝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乃是无道之举,那么推翻秦朝之后自然不能再由另外一人来专制天下{11}。

在封建诸侯的政治格局之下,一个人可以追求的最高政治成就只能是春秋五霸,这就是项羽“霸天下而臣诸侯”理想的根源,为实现这个梦想他必须先封王、再称霸。

汉王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大会诸侯于关中,剖天下为十八国分封亡秦诸将: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为天下共主。

在一定程度上,项羽重建出一个以自己为霸主的春秋战国,但是恢复故土的六国贵族体内流淌着的血液,比起项羽只会更为高贵而不会更为低贱,他们承认项羽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也是天下各国的霸主,可谁又能说霸主只能是楚国人呢?项羽将自己的功臣、战友分封至富庶咽喉之地,战国时代残存下来的六国旧贵族,虽然获得复国的机会,但却被迫迁离故土在贫瘠之地重建故国。分封过程中为确保自己优势实力的权谋手段,同时为项羽树立起众多敌人,裂土封王的丁点火星,一有机会就将成为争霸天下的燎原之火。

随后的五年,史称楚汉相争,十九路诸侯在项羽和刘邦的旗帜下彼此攻伐兼并,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汉王五年(前202)二月甲午,汉王刘邦接受新分封的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以及十九路诸侯中硕果仅存的淮南王英布、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燕王臧荼等七人的联名拥戴,登基称皇帝建立汉王朝。

高帝刘邦和他的功臣元勋在立国之初,对采取何种行政结构来治理帝国颇费了一番思量。本朝功臣的出身卑贱已极,“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12}但恰恰是高帝及其功臣的卑微出身,反而使得他们在选择政体之时没有类似项羽的高贵血统所带来的任何负担,能够完全以实际为依据。

既然历史经验证明,施行单一郡县制的秦王朝二世而亡,施行单一分封制的西楚霸王五年国灭;郡县制下的行政运作高效,周王朝众建诸侯绵延八百余年。那么,将两种制度杂糅使用就成为最佳的选择{13}。此外,高帝所面对的是英布、韩信、彭越等在亡秦灭楚战争中立有盖世功勋且手握重兵的功臣,他们自视甚高,绝不轻易受人驱使,非裂土封王不能拉拢。高帝五年(前202),异姓七国领有天下四十七郡中的二十三郡,诸侯王势力几乎占到帝国的一半{14}。

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臧荼、彭越、韩信、英布相继谋反被杀,韩王信被徙封至太原郡后谋反逃亡匈奴,卢绾接替臧荼继任燕王数年后也因谋反逃入匈奴,张敖被废为侯爵。八位功臣异姓诸侯王,其中七位在高帝时期就已被削掉封国。

高后执政后,为维护吕氏统治又先后封其外孙张偃为鲁王,诸吕则侄吕台为吕王(台死,子嘉嗣王)、侄吕禄为赵王、侄吕产(吕台之弟)为梁王又改吕王、侄孙吕通(吕台之子)为燕王,以上吕氏外戚诸侯王前后合计五国六王,高后八年(前180)八月大臣陈平、周勃联合宗室刘章等在高后死后发动政变,降张偃为侯爵,诛灭诸吕三王禄、通、产{15}。

唯一的例外,是在汉王五年二月改封为长沙王的吴芮,后传国五世,至文帝后七年(前157),因为没有子嗣被取消封国。

至此,本朝再无异姓诸侯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