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经商,离乡背井

出身卑微并不是让人消沉的理由。家境的贫寒,反而会给黄光裕以特殊的激励。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黄光裕应当感谢这个时代,这是个不甘寂寞的时代,这是一个草根通过辛苦打拼改变命运的时代。一个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财富之巅的故事,悄悄地从这里萌芽。

黄氏兄弟俩年龄相差三岁,可是他们之间从来不分年纪大小,任何事情都商量,谁的主意好就听谁的,爱好电子的哥哥黄俊钦在组装电视机或小音箱时,弟弟黄光裕就给哥哥做帮手。黄光裕曾坦陈,在做事情的专业性和细致性上,自己远不如哥哥。在妹妹们眼中,比起二哥来,大哥更多的是“内秀”,从小就对组装电器着迷。

有一年春节,黄俊钦花了200元买了一个电视屏和一堆配件,全家人都很好奇。黄光裕说:“哥,你买来这些东西,要做什么用啊?”哥哥一边摆弄着手头的零件,一边告诉他要组装一台电视机出来。黄光裕和两个妹妹听到这个,一下子眼睛都亮了,那时候,别说农村,就是在城里,电视机也是稀罕物。不过父母不想让孩子们都跟着老大熬夜,于是就都睡了,而黄俊钦则鼓捣了整整一宿。初一早晨全家人一醒来,竟然惊喜地发现,他们可以用黄俊钦组装的电视机收看节目了。黄俊钦在技术方面的天分,对于以后兄弟二人所从事的电器零售业,有着密切关系。

有人说,贫困是一笔财富,它能使人养成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品质。艰苦的生活,使黄光裕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还培养了他能吃苦的品格和不服输的劲头。就像后来他自己总结的那样,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环境逼出来的。

潮汕人的商业意识非常强,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饿死不打工。”许多潮汕人10多岁就开始帮家里看店、做生意,或是几个同乡一起到外面打拼,闯荡商海。1985年,黄俊钦只差半年便可入读大学,但因为不愿因此加重家庭负担,便带着还未念完初中的黄光裕,一起北上闯一番事业。他们走时,还带着一堆修好的旧电器,准备卖了做路费。

母亲为了支持孩子的事业,不仅拿出了家里仅有的一些积蓄,还以高利息的代价,向别人借了钱,作为儿子们创业的本钱。

就这样,兄弟二人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登上北上的列车,从此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艰难险途,同时也就开始了他们充满争议的发家之路。

读书太少成为黄光裕日后的一件大憾事,直到成为首富后,他仍对此耿耿于怀。据他的一位助理透露说,黄光裕一直不愿在公众场合露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缺乏正式教育而感到难为情。这让他对知识和教育充满了崇敬之心。黄光裕最崇拜的人就是自己的老乡李嘉诚。李嘉诚12岁辍学跟父亲来到香港,尽管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读书。为了进入香港的上流社会,李嘉诚刻苦学习英语,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也在抱着英语书看。后来到茶楼当跑堂、到钟表公司当学徒,他都在抽空学习英语。在公司打工的时候,同事们闲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厚厚的一本《辞海》啃,天天如此。把一本《辞海》都啃得发黑了。李嘉诚形容自己“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即使在创业成功后,每天睡觉前,他都喜欢看书,往往是在书中入梦,梦中也都是书。他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对此,黄光裕曾感慨地说:“有知识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二,无知识成功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二。”

李嘉诚如今已跻身于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富翁,他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因为如此,黄光裕就学历和后天的成就的关系曾有一句名言,“知本永远给资本打工”。他曾对自己手下某位拥有高学历的高管说:“你为什么要成为博士呢?那是因为你内心恐惧,然后你才去读博士。读博士是为啥呢?是为了能去打工,归根结底你是想去打工。”而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黄光裕早就把自己历练成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学到了许多谋生和创业的经验和本事。据黄光裕后来回忆说,“当时农村人想要走出来,有几条途径,一是靠读书,读书出来后可以在城里弄个正式岗位。二是靠当兵离开农村,我也想过当兵,但没走成,当时当兵也不是说你想当就能当的。最后我选择了经商,也是因为没别的路可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