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阴谋者(1)

一场伟大的工业革命在南北战争之后重塑了美国的面貌,使全国各地充斥着商品,最终引发通货膨胀;商品供应的扩大导致商品价格不断下跌,通货紧缩于是接踵而至。总体而言,国家经济在这一时期里取得巨大发展,但也伴随着数次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大批投资者看到新大陆的钱赚得容易,便纷至沓来,结果却发现因为盲目生产而出现产品严重过剩,自己的投资根本无法收回。新兴产业的情况尤其如此。这些行当的从业者因为缺乏经验,毫无顾忌地扩大生产规模。最终的后果是,许多商人对自由竞争的作用产生怀疑,于是倾向于支持新冒出来的合作理念——联营、垄断或其他市场合作方式,以此来控制生产和人为抬高产品价格。

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波动,原油的价格显得尤其的不稳定。石油业靠的是深藏地下、无法看到的资源,其发展前景显得神秘叵测。每当某个幸运儿打出一口油井,油价便会下跌。1865年,采油人开始在油井深处推行爆破采油,原油供应过剩的趋势加剧。南北战争后的头一两年里,油价大幅下滑至每桶2美元(1864年的售价则为每桶12美元),石油生产商们不得不考虑建立一个卡特尔来支撑油价。一度能赚取天文数字利润的炼油业也陷入困境。洛克菲勒尖刻地指出,那些贪得无厌的炼油商“如果有1年乃至6个月没赚到100%的利润,就会无比沮丧”。高额的利润和低得出奇的投入使炼油业很快就变得人满为患。

19世纪60年代末,石油业出现全行业的衰退,在此后的5年之中也一直萎靡不振。煤油价格的下跌是消费者的福音,却是炼油商的灾难。他们惊愕地注意到,原油与成品油之间的利润差几乎近于零。由于投机行为泛滥,炼油业规模变得过于庞大,1870年的实际炼油能力竟然是当时原油开采量的3倍。根据洛克菲勒的估计,当时约有90%的炼油商出现亏损。面对全行业都可能崩溃的绝境,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的主要竞争对手约翰·H·亚历山大打算以极低的价格他出售自己企业的股份。雪上加霜的是,石油市场并没有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进行自我调节,采油商和炼油商没有关闭足够数量的工厂。洛克菲勒开始怀疑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能否发挥作用。

1869年,也就是与湖岸铁路公司达成运费折扣交易的次年,洛克菲勒开始担心自己的财富会不会随着行业衰退而付之东流。不过,他“善于从灾难中寻找机会”,没有消极哀叹时运不济,而是对当时的经济形势进行全面研究。他发现自己作为炼油商所取得的个人成就正受到全行业衰退的严重威胁,因此,必须找到一个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法。这的确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见解。洛克菲勒没有单纯着眼于自己企业的发展,而是把整个石油业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机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建立战略同盟和做出长远规划。

洛克菲勒把1869年和1870年视为自己在石油界掀起“变竞争为合作”运动的起点。他认为行业衰退的罪魁祸首是“炼油业的过度发展”,进而导致“毁灭性的竞争”。要想让这个行业重新变得有利可图并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给它制订一套规则。规则制订者无法从经济学教科书里找到现场答案,只能依靠自己找出解决之道。洛克菲勒开始构想一个庞大的卡特尔,希望以此削减过剩的行业产能、稳定石油产品价格和优化石油业结构。如果说洛克菲勒是炼油商中提出这种想法的第一人,那么,采油商们在此前已经将类似想法付诸行动。南北争期间,采油商组建“油溪同盟”来控制生产和抬高油价。1869年2月1日,他们在石油城再次开会,成立旨在维护其自身权益的“石油生产商联盟”。

要想全面解决石油业的问题,洛克菲勒需要钱——用钱建立规模经济,用钱建立应对行业衰退的储备,用钱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买下那些导致生产过剩和行业混乱的炼油厂也需要大量资金”。对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而言,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扩大资本的情况下又保持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权。他们找到的办法是进行企业合并,向自己挑选的行业外部投资者出售股份。

当时,许多州的法律允许企业合并,却有一个规定让洛克菲勒犯了愁:这类公司不能拥有合并企业之外的资产。谁要想避开这一限制,就得在法律上无休无止地钻空子。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在1870年1月10日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名为“标准石油公司”(在俄亥俄州注册)的股份制企业,约翰?D?洛克菲勒任总经理,威廉?洛克菲勒任副总经理,亨利?弗拉格勒任公司秘书兼财务总监。公司的新名称不但与下属的标准炼油厂一致,同时是在宣传公司生产的煤油具有统一品质,因为当时许多消费者担心油质不纯引发的爆炸。这家拥有100万美元资本(相当于现在的1100万美元)的企业在成立之初便成为商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洛克菲勒说,这是因为“美国直到那时还没有一家企业在组建时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资本”。标准石油公司俨然是一个小王国,控制着全美10%的炼油能力,还有一家制桶厂、几座仓库、大量运输设施和一批油罐车。洛克菲勒从一开始就雄心勃勃。他曾对克利夫兰商人约翰?普林德说:“总有一天,标准石油公司会提炼所有的炼油,制造所有的油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