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彻(2)

(洞彻)

往往是命运的严酷炽烈,锻造出了我们坚毅的灵魂,让我们达到了以前从未想到的高度,看到了以前从未想到的风光。

浮生若茶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释圆听后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沸水送来后,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忙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释圆如是地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浮浮,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评:把生命看成是学习,把挫折看成是成长,把一切的泥泞坎坷,都当作是看不见的手,它推动着你,展翅翱翔。

(洞彻)

我们以为把生活牢牢地抓在手里,但是怎么一点微风,就能让我们方寸大乱?

从苏东坡的口头禅功夫说起

据说,著名诗人苏东坡十分喜欢参禅悟道,他与一个叫做佛印的禅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想显示一下自己的禅修功夫和境界。在诗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写完之后,就派人送给住在江对岸的佛印法师看。佛印看后,提笔在诗上批了两个字:“放屁!”叫人送还回去。苏东坡本以为自己的诗会受到佛印的赞赏,不料竟是这个结果,大发脾气,立即乘舟过江来与佛印理论。万没想到这位和尚早已在江边等候了。苏东坡就问佛印,这是什么意思?佛印笑着说:“八风吹不动”,怎么一屁就把你吹过来呢?应该改成:“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苏轼闻此言,方恍然大悟。

作为一个诗人,苏东坡的诗词豪放、空灵、凝重,其艺术境界很高,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就参禅悟道来说,他也只能算是口头禅的功夫,一遇到实际情况,其定力和境界就没有了。不要说宇宙人生、生死存亡不曾了悟,就是名利得失还未全放下,只能是说说而已。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平时,论生死,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但是,死神真的来临时,吓得魂飞魄散。平时,我们谈名利,把它看成是身外之物,恨不得将其视为粪土,但当利害得失摆在面前时,争得是你死我活,视名利为生命。

在宋代,有一个禅师叫善昭,官府命令他去乘天寺做主持,一连下了三道命令,他都无动于衷。

官府对派去的使者说:“如果再带不来禅师,你就得死!”使者吓得面无人色到禅师面前苦苦哀求。禅师自知不去是不行了,便与徒弟说:“我怎么能丢下你们,一人去做主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赶不上我。”一个徒弟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走八十里。”禅师说:“不行,太慢了,你赶不上我。”又有一个徒弟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走一百二十里。”禅师仍然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徒弟们觉得很奇怪,搞不清师父到底能走多快。

这时,另有一个徒弟站出来向师父说:“师父,我明白了,我愿意追随你。”禅师问:“你能走多快?”徒弟答:“师父能走多快,徒弟就能走多快!”禅师听了非常高兴,他知道徒弟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说:“很好,那我们上路吧!”这时,禅师一动不动地坐在法座上,微笑着圆寂了,而那个徒弟,也恭敬地站在禅师的身旁立化了。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也许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但是,它所体现出的悟道者的境界和功夫是非常充分的。当一个人参悟了宇宙人生的奥秘,洞晓了生死的真相,他便真的不会计较名利得失,不会贪生怕死。视死如归,这便是觉悟者的境界。而我们固然到不了他那种把死看得如此之淡,淡得就像出趟远门一样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做到:当危难来临时,沉着镇静,坦然而对。

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人生就是一种修行和参悟,就是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不仅仅是那些出家人。只是说,看你往哪方面修,往哪里行。生活给我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人被束缚住了,不能悟破,而另一些人突破了重重障碍,顿悟了生活的真谛。

扬州高明寺一个老和尚,叫虚云法师。有一次行茶中,他把茶杯伸出去,行茶的人一不小心,将开水溅在他手上了。这时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声,仿佛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样,他顿悟出生命的真谛。

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叫做德山的人,向龙潭求道。一天夜里,德山在门外打坐思索禅的奥秘。龙潭就问:“何不入内?”德山说:“因为里面很暗。”龙潭便点烛给德山,德山刚接过,龙潭一口吹灭。当下德山心灵豁然大悟。

人类认识世界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科学的分析,综合、归纳的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种就是直觉体悟的方法。它超越了逻辑推理的过程,直接让心灵体验那个奥妙,使人的境界大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人生境界。他说的最后一个,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一首词的最后一句。这个女子没有“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之列,她远离众人,淡泊自恃,超凡脱俗,伫立在灯火暗淡的地方。其实,这个女子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人生奥妙或真谛。而我们千百遍地寻觅她的踪迹,忽然间回首一瞥,她却在那里。这就是说,我们需要不断地修行和参悟,才能猛然醒悟人生的真意。

评:既然人终有一死,终会失去一切,何不去寻找一些不会失去的东西,比如觉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