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王》 一.普雷斯利家谱(3)

然而尽管如此,埃尔维斯在大约二百年前的祖先的活动仍然有迹可寻。

他的曾-曾-曾-曾祖父是一个名叫小安德鲁·普雷斯利的苏格兰人,出生于1754年。小安德鲁的父亲老安德鲁在1745年移民到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靠打铁为生。

就在《独立宣言》签署两周后,22岁的小安德鲁在南卡罗莱纳州兰开斯特县购买了150英亩的土地,打算在这里和自己的新婚妻子 —一位年轻的爱尔兰女士,姓名已经无从考证—定居下来。但是独立战争打乱了安德鲁的计划,他尽了自己作为一位美国公民的职责,投身到这场战争中。他经常抽出时间回家探亲,这对夫妻很快有了一个在战时出生的孩子。

安德鲁对自己的新国家十分忠诚,尽管他算不上是一名优秀士兵,但至少表现十分积极。他是大陆军中的一名二等兵,家谱中写到,独立战争期间,他长期在军中服役,曾经与乔治·华盛顿一起并肩作战。根据安德鲁的养老金档案所附的一些材料显示,他还宣称自己认识美国名将“轻骑哈里”李将军。安德鲁的军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发生在1781年,当时在南卡罗莱纳州埃托瓦县打响了一场战斗,冲突爆发的地点距离他和妻子安家的地方并不远。

这个小战役在历史书上鲜有记载,但是它在安德鲁心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在的部队与康沃利斯将军率领的英军发生遭遇。据说这次战斗持续了1小时45分钟,最后大陆军大胜英军。不过可能是由于英国佬在这次战斗中士气不高,双方伤亡人数很少,美国人抓获了五百多名俘虏。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小疑团:一位不知姓名的军官撰写了一份关于这场战役的报告,但不知怎么回事,这份报告竟出现在安德鲁的个人档案中。由于安德鲁是一个文盲,报告不可能是他写的,他甚至也看不懂,因此他为何要保存这份报告一直是个迷。或许安德鲁把它当成了一种纪念物,用于缅怀自己生命中最伟大的战斗,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个可供回忆的凭借。

在这场冲突中,安德鲁所在的分队占领了一座英国人用来当作防御工事的建筑物,英军仓皇地逃进了树林。搜寻俘虏时,几个美国士兵偶然间来到了英军军官的作战指挥室,在那里找到了许多好酒。外面的战斗仍在继续,安德鲁和同伴们却在这栋建筑物里找了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喝得人事不知—从这时起,普雷斯利家族的一个长期传统开始了。

安德鲁在军中一直服役到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那时他已经29岁了,军队不再供养他,他需要自己挣钱养家。安德鲁走上了父亲的路子,他拜了当地一位铁匠为师,主动提出只要学到手艺,可以不要工钱为其干活。出师后,安德鲁开了一间铁匠铺,然后无声无息地度过了余生。他退役后的生活相当安逸,每个月还可以从政府领到20美元的退休金。

过完第101个生日后不久,安德鲁去世了。

安德鲁的其中一个孩子名叫邓南·普雷斯利,出生于1780年,他就是那个在战争时期出生的孩子。邓南患有严重的流浪癖,他前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附近游荡,不过从来没有走出过距离出生地120英里的范围。邓南20岁时离开父母,漂泊到北卡罗莱纳州。安德鲁一生推崇责任感和辛勤工作,而他的儿子却一直漂浮不定,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推断,父子之间的关系极有可能十分紧张。人们至今都搞不清楚,邓南到底是因为离家出走才丧失对父亲的土地的继承权,还是因为安德鲁从来都没有打算分给他土地他才选择离开的。

在北卡罗莱纳州,只要能够糊口,邓南什么活都干,他一份又一份地接着零活。每当内心流浪的欲望上来时,邓南就会搬家,他很少在一个地方长久停留。邓南从来都是身无分文,不过他竟然还是组建了一个家庭。40岁那年,邓南娶了一个妻子,接着有了两个女孩和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名叫小邓南。

不久,悲剧发生了。邓南的妻子意外去世—家谱上并没有说明其死因。1830年,邓南再婚,第二任妻子小他二十多岁,比他的孩子大不了多少。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邓南和他的小妻子共生养了三个儿子。

1836年,邓南携同妻儿(包括他跟前妻生的孩子,母亲死后他们并没有离家另立门户)举家搬到佐治亚州,因为他们听信了一个传言:政府正在那里免费派发土地。但事实最终证明这个传言是个谣言。发现佐治亚州并没有免费土地等着自己后,邓南极其失望,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努力在这里做一番事业。然而,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幻想,再次举家搬迁,来到田纳西州的波尔克县。1850年的一份人口普查报告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此时已经年近七十的邓南,依旧一贫如洗。他没有土地,所有个人净资产加在一起不超过250美元。邓南于同年晚些时候去世,被安葬在一个寒酸的墓地里。

小邓南·普雷斯利在1827年出生于田纳西州的麦迪逊城。他与父亲和祖父一样,也是文盲。在极少数需要邓南签名的场合,他就画一个“X”代表自己的名字。小邓南是普雷斯利家族史上名声最臭的成员。关于他就没有什么好事可说了:他是一个重婚者,还做了两次逃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