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近西烟波秋(3)

这一日,清洛与小康正要入学堂听陆先生讲课,山脚下杨家村与小康年龄相仿的杨二愣却冲了过来,拉住小康的手嚷道:“村里来了个天仙姐姐,快随我来!”

清洛未及阻止,小康已随二愣而去,无奈之下,她也只得跟了过去。

待她赶至村口,平时清静的小山村此刻已是十分热闹,村里虽只有八户人家共五十余口,此时全集中在此。

一辆朴素的马车旁,二愣的娘杨家大嫂正搀扶着一位老婆婆,同时高声指挥着自己的丈夫往车下搬东西。那婆婆年约花甲,头发已经花白,梳理得一丝不苟,身上衣衫也甚是整洁,但沧桑的面容上一双眸子暗淡无光,显是已经瞎了。

小康见姐姐过来,靠近道:“阿姐,你瞧那位姐姐美不美?二愣说她美如天仙,我倒觉得阿姐以后大了肯定要美过她几分。”

清洛朝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老婆婆身后站着一名女子,年十五六岁,一身绿衫,清秀至极,似明珠美玉般的人品,让人不敢正视。尤其是一双星眸,竟似流转着万千光彩一般。

那女子似是感觉到了清洛的目光,朝她望过来,眼中有一道光芒闪过,瞬间又复为清水,似是惊讶于这山野之间怎会有如此秀丽的少女。

众人喧嚷之中,女子缓步上前,向众人福了一福,柔声道:“众位乡亲,小女子公孙怀玉,这是我祖母公孙氏,我二人本是朔州人士,逃避战火至此,见此间山水清雅,甚是喜爱,欲在此长住,蒙各位乡亲不弃,小女子在此多谢。我祖母素有眼疾,今后还盼各位乡亲多多照拂。”

由于村内有一户人家因南迁而留下了几间破旧的木屋,那女子公孙怀玉便花了几两银子从这户人家的从弟手中买下来居住。此处乡风淳朴,众人见这两祖孙气质高贵,谈吐可亲,都纷纷帮忙清理打扫,公孙小姐于每家每户都送上些礼物表示谢意。

清洛家虽在半山,山路难行,那公孙怀玉却也于一日前来拜访,道是见了冰雪般的清洛非常喜欢,希望能多和清洛相处,同时还要送一对玉手镯给林宛芯,林宛芯巧言婉拒,只道山间村妇,不便打扮。公孙怀玉见林宛芯刻意保持距离,只好收回玉镯,作辞归去。

林宛芯夜间对丈夫提起此事,道这公孙家小姐气质高贵,只怕不是简单的避难者。李益本来就担着心事,当夜便出门下山至陆先生处。他与陆先生本是旧交,两人为着同一事由伏居靖南山。两人去那公孙家探了几次,却一无所获,也曾悄然出手试探那二人,见她不似身怀武艺,只是平常女子,虽气质超群,想来以前是大户人家出身,落难至此,便放下心来,也不禁止儿女去公孙家玩耍。

这清洛与那公孙怀玉见过两次面之后便熟络起来,公孙小姐秀丽高雅又谈吐明快,加上长清洛两岁,清洛便称她为姐姐。由于怀玉由山外迁来,在清洛心目当中便如同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扇窗户得以让她窥见山外的世界,让她的梦想又多了一双飞翔的翅膀。

时光飞逝,距公孙怀玉迁来靖南山已有两个月。这一日,清洛从陆先生的学堂放学出门,便去了公孙家。

此时已是冬季,刚刚下过一场小雪,靖南山披上了一件银色的衣裳,山间的松树就好像衣上的云纹,层层叠叠。

这几日公孙怀玉正在给她讲京城的种种见闻,据怀玉讲,公孙家本是京城大户人家,祖上几代一直在京城居住,直至公孙怀玉十二岁之时,公孙家突生变故,怀玉随祖母公孙氏迁至朔州,直至朔州战事紧急才迁至靖南山。而怀玉在京城生活了十二年,自有许多京城的奇闻妙事告之清洛,这几日来清洛的心早就飞到了那烟花繁华之京,风流俊雅之都。

清洛生性纯良,兼之手脚勤快,这两个月来已帮公孙婆婆做了不少事情,故公孙婆婆对清洛甚是喜爱。

与开门的怀玉相视一笑,清洛往里屋走去,眉眼转动间,却又忽然停下了脚步,她伸手扳过怀玉的脸,细细地审详了一番,道:“怀玉姐姐,你的脸色好像不太好,是不是生病了?”

怀玉笑了一下,笑得很勉强,道:“想是昨晚受了些风寒,不碍事的。”

说话间,两人已到了室内,公孙婆婆正盘腿坐在床上,细细地抚摸着一块玉佩,闻得清洛进来,招手道:“清洛,坐到我身边来。”

清洛抽身上床,公孙婆婆摸索着将玉佩戴在清洛的颈上,道:“怀玉,你瞧瞧,清洛戴这玉佩可合适?”

公孙怀玉眼睛盯着那块玉佩,眼中泛出泪来,就好像见到了这世上最令人悲伤的东西,清洛正奇异间,只见怀玉面上一阵抽搐,五官渐渐变形,慢慢地手脚竟也抽搐起来,忽然“唉”的一声,瘫软在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