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师本教育的弊端(1)

传统师本教育无法实现孩子的个人发展

传统的师本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如:

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被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创造能力无法得到发挥。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左右着学习者的思维和教学活动的始终,学习者课堂跟着教师转,课后围着教材跑,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只相当于知识信息的“接受器”,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学问”在老师那里,学生只能在被动和闭塞的环境里应付式地跟学。

师本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学习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法,把激扬生命的教育误导成控制生命的教育,教师为学生的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老师无法应对,学生苦不堪言,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苦学、怕学、厌学。这是一种接受型教育、闭塞型教育。

在进行生本研究以前,我们学校也从未少谈过教改与素质教育,但始终跳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也正因为这根让人难以摆脱的指挥棒,让老师苦教无果。最让老师头痛的是,每天为那些勤上学、懒读书的孩子发愁。每一次的教师会议,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个个都无心向学,课堂上一问三不知,不完成作业已习以为常,考试之前死记硬背,考完试物归原主,知识还给了老师,还给了书本

显然,师本教育是无法实现孩子的个人发展的,无法适应“教育学所关心的是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这一教育基本原理的。

杜威指出:“传统教育,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略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到的运用于日常生活。”教育和社会生活隔离,理论和实践脱节,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极其有限制的,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彻底改革,而改革应该“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新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必须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教育学是一项面对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变化和不断地为我们改变着世界、不断更新的大工程”。

改革势在必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现代化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显著改善,精神需求标准愈来愈高,和谐的社会逐步形成。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动力;在这样一个时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创造的人;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培养与造就一代又一代合格加特长的社会人。人们渴望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系的出现 “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成人和孩子间的意向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成人的奉献和意向是让孩子茁壮成长,走向成熟。它是指向孩子个人的发展的 这就要求教育者看到现在的情境和孩子的体验,并珍惜它们的内在价值。”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兴起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改革,可究竟什么样的改革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认识到教育学意向不是简单的思维信念,也不是我们写在纸上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教育学意向牵涉到我们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儿童中心说”倡导者杜威的思想指引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儿童是教育行动的中心,他的个体性、人格可能性应受到尊重和培养”、“教育的天然的基础是儿童的本能,而本能又是一切学习和训练的依据。利用儿童的自动能力发展他们原有的天性,才是新教育的宗旨”等教育理念在杜威看来,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