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宰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

在1998年的一次省级高中教学研讨会上,我向数十位一线教师介绍了自己“一节课只讲授22 5分钟以内”的观点,一位老教师提出质疑:“请问林老师,我每节课45分钟拼命地讲,都无法教完高中物理的三本书,不知你是怎样用这么少的时间教完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位老师所提的是如何 教 完它,而我所说的是如何教学生 学 完它。”这里的“教”与“学”,一字之差,折射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

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和自学的。有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学生没有听讲却在看书,就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上课不听老师讲呢?”学生答道:“我听不懂,想看看书。”老师非常气愤地指责道:“你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然后向讲台方向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补了一句:“简直不可思议。”在这位老师心中,书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会懂,学生自己如果能够看懂,则是不可思议的。

所谓转变方式,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转变,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次课程改革,我国借鉴了美国自19世纪末就开始的,现正被其大、中、小学大力提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成功经验,引入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决策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如此,这次课程改革还希望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乃至生存环境,把中国中小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堂外埋头于书本,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练习”中摆脱出来,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还给他们应有的自由时空,让他们快乐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然界、看社会、看生活。

所谓重建制度,即重新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这里所说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政府对教育部门、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乃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等。不过,制度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能继承与发展,提“重建”有点过于激进,有可能被执行者错误地理解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比较恰当的提法应当是“改革”制度。

读书导航